僵化之敵(3)

僵化之敵(3)

日本經濟的第一波浪潮是戰後30年間,一些日本貿易公司大量進口發達國家的技術原料和成品,經過改進和模仿后,出口海外並獲得巨大收益;第二波是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包括日立在內的日本大公司都開始埋頭苦幹,自研自產,拚命地追求質量和生產效率,並從全面質量管理(TQM)、連續改進和適時製造(JIT)等管理經驗中收益匪淺;第三波是90年代,日立公司和它的同類們陷入了缺乏競爭優勢、資源重複和價格戰的困擾中,它們的產業競爭優勢逐步被侵蝕掉;第四波就是新世紀的新經濟,它們被美國所代表的網絡經濟遠遠甩在了後面。事實上,日本綜合電子公司過於痴迷帶領它們走向早期成功的“質量主導的產品戰略”、“多角化的擴張戰略”、“資本融資戰略”,但是這些戰略在網絡經濟時代都存在致命的缺陷。日本電子公司卻沒有改變戰略。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電子公司由技術相關產業開始瘋狂地擴張和投資,它們的業務變得非常龐雜,延伸到傳統高技術的各個角落,大到通訊衛星、核電站,小到鋰電池、抽水馬桶。日立公司原本下轄一千多家子公司,經營成千上萬種產品,年營業額高達六百多億美元。但是,它又緊接着採取類似於三菱、三井、住友、丸紅、伊藤忠商社等財團式公司所效仿的“崇光貿易商社”模式,把業務延伸到了日本所有的經濟產業中,經營任何一種可能的產品,從飛機、導彈、日元、巧克力再到麵條,企圖滿足一切顧客的需求。綜合電子公司在電子領域無所不幹,它們採用直接投資固定資產的方式與囊括所有研究和生產工序的垂直生產模式,並且喜歡不斷更換新的設備、廠房和流水線,以求得更高的效率。日立公司一度具有從電晶體到微處理器整條線的產品,並且把顧客範圍定得無比廣泛。結果呢?由於資本市場並不發達,日本公司通常採用直接投資固定資產,再以固定資產作抵押向銀行貸款以獲取資金,有時還設立自己的金融公司來進一步降低貸款成本。日本公司向來對為股東創造利潤不敏感,它們更強調讓這些公司有長遠發展,因而加快了投資速度,允許許多長期不盈利的投資。日立、松下、東芝等公司十年來的固定資產投資一直增加,而投資現金流一直表現為赤字。債務負擔開始堆積。2001年,日立公司的總負債達680億美元,NEC公司的總負債達310億美元(負債率81%),松下電子的總負債為350億美元(負債率54%)。除了資金困窘,日本公司似乎喜歡聚集在一起兢兢業業地在同一產業里競爭質量和價格,缺少獨特的競爭戰略,業務非常重複,這讓它們面臨同樣的對手和市場,情況非常尷尬。松下、日立、東芝、NEC都出售幾乎同類的產品,顧客只好在價格上區分,定價權甚至交給了顧客,這損害了公司的利潤,雖然佔據大量市場份額,卻利潤微薄。於是,這些日本公司的競爭力表現為資本的低收益。1980年至今,日本綜合電子公司的總資產和銷售額翻了4倍,營業利潤卻只增長1—2倍,銷售回報率(returnonsales)長期低於1%。顯然,過去的競爭力已經所剩無幾,日立為首的日本綜合電子公司必須要掉轉方向了。日本公司需要打破過去的僵化戰略,它們不可能一直沉溺於戴明(Deming)和朱蘭(Juran)的管理理論,不可能一直靠質量打天下。它們需要在商業模式、市場戰略和競爭方式上有所創新,這將決定一大批日本大公司的生死。日本公司同樣需要發現新的有強勢競爭力的替代產品,而且要在全球市場有足夠的競爭優勢,至少要超過日本的醬油和方便麵。日本公司在網絡經濟時代堅持以前的戰略,而美國公司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戰略,結果美國公司獲取了勝利。(見表5-2)本來是先行者的日本綜合電子公司,在網絡經濟時代,因為戰略僵化而被美國公司打敗。美國公司也不值得因此而得意,因為這個作為汽車業象徵的國家,也曾經被後來者打敗,這個後來者就是一些日本汽車公司:豐田公司、本田公司和日產公司。表5-2美日公司戰略對比整個20世紀,就是美國的世紀,但是20世紀的汽車業,卻不完全是美國的汽車業。雖然這個車輪子上國家把“2C”(CAR:汽車,COMPUTER:電腦)看做是20世紀美國的兩大文明標誌。但是在60年代以後,汽車業“美國三劍客”(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卻遭遇到“日本三劍客”(豐田、本田、日產)的突然襲擊,並且遭遇失敗。為什麼呢?先看一下美國汽車公司第一次戰略僵化的代價。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開始一場廢氣限制運動。一位名叫邁斯基的參議員向議會提交了一份限制汽車廢氣污染的議案,並且在1970年底被議會通過,這就是“邁斯基法案”。該法案意味着:美國市場歡迎節能車。苦於無法在美國市場立足的日本汽車公司,敏銳地調整產品戰略,製造節能車。本田公司開發了CVCC引擎(複合渦流調速燃燒)的車型,豐田公司則開發出稀薄燃燒控制體系的新型引擎,在引擎階段即可以防止廢氣外排,只需氧化觸媒便可完成防止污染的功能。美國汽車公司如何反應呢?它們沒有及時把精力轉向調整產品戰略方面,而是不斷抱怨政府,法案加重了汽車業負擔。克萊斯勒公司公開宣稱:還沒弄清生產代價的時候,盲目聽信國家沙文主義的安排非常愚蠢。結果呢?美國汽車公司的倉庫開始積壓產品,經銷商面臨巨大壓力。克萊斯勒公司的市場佔有率迅速下降了2%,庫房堆積了足夠往常賣3個月的汽車量,但是美國公司仍然很頑固,繼續生產大型豪華汽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第一部探討中國公司如何不斷長大的著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第一部探討中國公司如何不斷長大的著作
上一章下一章

僵化之敵(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