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在讀巴金?在時尚之都尋找巴金的意義
今天,上海規模最大的書店上海書城“把心交給讀者———慶賀巴金百歲華誕”圖書專櫃前,一位中學生為了寫一篇紀念巴金百年誕辰的作文,臨時抱佛腳地在抄寫素材。
如果不是各大媒體轟炸式地報道先生的百年壽辰,融會了眾多時尚元素的上海和這個城市裏遊走在流行浪尖的青年們,可能不會太記起巴金,這個曾經感動幾代人的名字。
一項網絡調查顯示,有70%的人認為,巴金的作品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影響最大,只有15%的人認為,它們到80年代還依然能對社會產生影響。同時,有60%以上的人承認最後一次讀巴金作品是在三五年前,其中一半的人最後一次看巴金的書是10年前。
被上海的年輕人譽為最時尚、最小資的報紙《上海一周》,原本也想做一期“巴金專題”,但由於種種原因取消了。該報的執行主編KEVIN坦言,他現在也看不進去巴金這一代文學家的作品,“他的作品有着強烈的時代印記,隨着時代的變化,其影響力也會逐漸減弱,可能有些事情現在的年輕人未必能夠理解”。
11月23日,“慶賀巴金100周年華誕特別獻映《家》、《寒夜》”影展開幕。雖然首映式達到了滿座,但第二天上午卻只有20多位觀眾。據介紹,觀眾“基本上沒有什麼年輕人”。
上海書城企劃部的江小姐介紹,近來購買巴金作品的讀者主要是一些中年人和中學生,年輕人相對比較少。
有人說,巴金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了。不過,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也有很多人重新捧起了巴金的著作,試圖找回那個年代有關理想有關奮鬥的激情澎湃。
記者在復旦大學的BBS“日月光華”上看到一個通知,11月25日晚上,曾編輯過《巴金全集》的復旦大學中文系的陳思和教授,將辦一場名為《巴金的意義》的講座。陳思和說:“要了解巴金在未來所展示的意義,首先要看我們在多大程度上繼承了上世紀的精神遺產。”
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周立民說:“巴金很多的思考是面向未來的,今後的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會使人有所受益。”
KEVIN也認為,巴金的作品更直接地關注生活,有很多人性的元素會打破時代的隔閡。時間性隨之淡化,影響力自然會長久延續。
《東方早報》11月21日做了8個版的“巴金專題”。該專題的編輯蔣玉森說:儘管年輕人對巴金這一代作家的感覺越來越淡了,但巴金作品中追求的自由、理想,在現在的社會依然存在,讀者完全可以從中獲得共鳴。巴金的作品是會有長久的影響力的。(周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