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磕頭請安

閑話磕頭請安

前幾天有幾位從事電影電視編導的朋友來舍下聊天,東拉西扯便扯到磕頭請安一些禮節上去了。有人說:"現在演清宮戲劇,總少不了磕頭請安儀式,今天我們就談談這些好不好?"想不到這些陳穀子爛芝麻的往事還有人愛聽呢。談到磕頭,中國無論南北滿漢,行大禮時,都作興磕頭。至於請安禮節,在前清除了官場之外,只有旗籍人士才盛行。北方人喜慶壽誕,各項慶典祭典,有的是三跪九叩,有的是一跪三叩首,只有父母亡故磕喪頭是一叩首的。正規的磕頭要一叩一直腰,兩手伏地后垂直,兩目平視。有些人一叩一拱手,北平人叫這種是磕鄉下頭,官場中是不常見的。南方几家名宦大族,因京官做得久了,處處學官派,動輒相互磕頭,兩膝着地點到為止,可是跪拜頻仍,實在比請安還來得麻煩吃力。請安原本是滿洲人的見面禮,分單腿安與雙腿安(又叫跪安)兩種。單腿安左腿直屈,左手覆膝,右腿后彎,兩目平視,頭不高仰;雙腿安是雙腿屈膝及地然後起身,雙手必須覆膝。此為請單、雙腿安的正宗儀式。至於請單腿安,雙手垂直,那叫打千,是廝役下人回事的禮儀,不算是請安;該請安的地方,忽然來個打千,那就算失儀了。至於什麼時候,對什麼人請單腿安雙腿安,雖然沒有什麼一定之規,但對尊長請雙腿安,平輩請單腿安,大致是不差的。除了磕頭請安之外,滿族還有三種人行禮是很特別的。第一,親家翁見面,只是相互請安,可是親家母見面行的禮就特別啦。親家母見面兩人對立伸出兩手,互相一握一舉就算禮成,跟西洋人握手的姿態又大不相同。第二,姐夫跟小姨子,是不容見面,要相互迴避的,如迫不得已而碰了面,彼此不作興請安,兩腳一併,好像立正,叫做"打橫兒",這個名詞,現在恐怕已經沒有什麼人知道了。第三,弟媳婦見大伯,無論是行大禮,或是請安,大伯只能還一個"半截揖",這在南方,平輩磕頭一定要還頭,否則算失禮,在北方如果還頭,反而算是失禮。有人說南北不同風,由此看來,是一點也不錯的。抗戰之前,我在北平慶和堂參加一處喜筵,座中有一位金盤卿,大家都叫他安三爺,他是遜清濤貝勒的三公子。一群年輕人正聊得興高采烈,忽報濤貝勒到。這位安三爺立刻快步出屋,跪到二門以外,也不管地下乾淨不幹凈,就直挺挺地跪下去。濤貝勒從他身旁走過,視若無睹,昂然而入,他才慢慢起身。過了若干天之後,想起當天他們父子一方面相應不理,一方面誠惶誠恐的情景,還覺得有說不出的彆扭呢!女性請安叫"請蹲兒安",請安時兩膝彎得深淺,也是大有講究的。對長輩請多深,平輩請多深,各有不同的尺寸。各地駐防旗籍婦女請安,要比北京的婦女請得深,個中人一望而知對方的身份和旗籍。當年南皮張之洞(香濤)家,合肥李鴻章(少荃)家雖然都是漢人,都沾染了若干旗禮,習於請安,其實請安比磕頭省事,可免磕頭跪拜之繁,可是他們無論男女一請安,就覺出這安請得不太對勁兒啦。晚輩給長輩請安,長輩要伸一伸手,那叫"接安"。客氣一點的用雙手接,不客氣就用單手接。手伸得遠近高低,也大有講究出入,請受雙方各有感受,不是當事人,是體會不出來的。京劇里請安最多的是《四郎探母》,梅蘭芳、程硯秋請安都深淺適度,大方邊式,有些坤旦刻意求工,擺好架勢深深一蹲,反而顯得蠢而不靈。至於現代電視宮廷劇里的請安,人人手裏都拿條絲巾,請安之前,又像要摸兩把頭,又像甩絲巾,這種非驢非馬的請安式樣,我友那雨庭兄名之曰跑旱船式請安。雖然嘴嫌刻薄,可是與當年北平跑旱船的領賞請安姿勢相比,的確是惟妙惟肖--不差分毫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魯孫作品集・中國吃・說東道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唐魯孫作品集・中國吃・說東道西
上一章下一章

閑話磕頭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