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茨中村傳教士(下)

德欽茨中村傳教士(下)

據趙老師講,他們當年在茨中工作隊的時候,村裡還有不少叫瑪利、保羅的,都是當年傳教士留下的痕迹。稻糠想,如今的茨中村相對其他村落更開放更文明些,這應該和當年傳教士的開化有一定關係吧。

來茨中的遊客全是衝著教堂來的。現在茨中村的佈局基本以教堂為中心,旁邊是一所很像樣的小學校,學校和教堂之間是村子的主要通道,樓房院落分佈在街道兩側,再向外便是欣欣向榮的田地和水渠了。茨中教堂並不是一座典型的原汁原味的天主教堂,她沒有刺破藍天無限接近於上帝的尖頂,她有着一個中國古典的閣樓式屋頂,遠看像哪家莊園的觀景塔。

茨中教堂的中國風格是有道理的,其實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內地蓋起的幾千座大大小小的教堂絕大多數是走了樣的。太洋氣太正宗的教堂建築和中國老百姓有距離感,對傳教不利;再說,中國工匠在施工工程中會按照自己熟悉的手法、工藝進行處理,走樣不可避免。

這有點像當時的外國傳教士,洋身軀外包裝着中式的外衣。英國著名傳教士戴德生曾講道,穿中國布袍、吃下層人民的食物、說當地方言或北京官話是多麼有利於他傳教:“若不是因為我們改穿中國服裝,便決不能像這樣深入民間。”法國傳教士把茨中教堂的鐘樓設計成中國式,正是出於戴德生的上述理由,出於同群眾打成一片的社會心理。

在藏傳佛教的腹地傳布天主教無疑是艱難的。當時的傳教士開展工作的常用手段是“醫學佈道”和熱心賑災——這也是最能接近群眾並被群眾感激的方式,不少傳教士在來中國之前會專門去學習醫學。當然,這只是一種傳教的手段。上面提到的戴德生還曾寫到:“若是用醫療工作去代替福音的傳講,這將是極大錯誤。如果我們用學校或教育去代替聖靈的能力來改變人心,這將是極大錯誤。”

錯誤終究不可避免,19世紀末和20世紀,排教運動席捲全國,由義和團點燃的憤怒之火直接燃向外國傳教士、外交使團、中國教民和幾乎所有的洋人。1905年7月,德欽縣三個喇嘛寺的喇嘛和民眾一萬多人憤怒地燒毀了德欽、茨中的教堂,殺死法國傳教士一人,活捉一人。後來,教案事件被鎮壓,清政府向教會賠償,並劃地為界,強征勞力,重建茨中教堂。重建的茨中教堂規劃面積居然占茨中三分之二的面積。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教堂就是在1905年重建的,1921年茨中教堂竣工,成為天主教“雲南鐸區”主教教堂。

新中國成立,外國傳教士被迫離境。

大約是在1951年,來茨中佈道傳教的第16位西方傳教士、大鬍子的法國神父被驅逐出境。村民們為騎着騾子南行出境的神父送行,他們跪在地上划十字,哭一程送一程……

稻糠不能想像,離開了這個被主的兒子固守了百年的傳播福音的教堂時,那位張着恩格斯式樣大鬍子的法國傳教士會是何等的心情。何況他還可能被標上了間諜和反革命的頭銜。此刻的他會懷疑主的力量嗎?

小提示

茨中村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德欽縣的燕門鄉,緊鄰瀾滄江。茨中海拔不到2000米,氣候溫和,堪稱德欽的“糧倉”。早晨從中甸香格里拉乘班車去德欽縣城昇平鎮,再換車去燕門鄉,順利的話,當天傍晚可到茨中村。

茨中村不大,沒有專門的旅社,可以食宿於條件較好的村民家中,第二天一早可搭班車去往縣城昇平鎮,沒有太多的交通選擇。或可以從茨中往南,去維西和怒江方向。村民主要是藏族,但通曉漢語,文明程度較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驢”行天下――旅行者眼中的風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驢”行天下――旅行者眼中的風景
上一章下一章

德欽茨中村傳教士(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