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茨中村傳教士(上)
一百多年前,兩個法國的傳教士騎着騾子或驢沿着“茶馬古道”逶迤來到德欽昇平鎮,他們沒有繼續向西北進入西藏,而是由北向南轉去了維西方向,他們的目的地是距德欽縣城90公里的燕門鄉茨中村——一個隱藏在香格里拉瀾滄江峽谷里的彼岸小村。
但是,當稻糠來到這個曾經遠離文明、人煙稀少的瀾滄江大峽谷,站在這個具有百年歷史,今退盡鉛華的茨中村教堂的破落庭院裏時,悲壯和英雄色彩撲面而來。
茨中是稻糠這次滇西北行程的最遠端,也可以算是終點,在原來的計劃中,只要到了茨中,此後的旅行都變得可有可無。德欽昇平鎮到茨中的公里里程並不算遠,但是道路奇差、奇險。稻糠擁擠在破舊的中巴里,隨着車子沿着瀾滄江河谷前行。許多時候從車窗往外看,根本看不到路基,筆直下去就是陡坡接着渾濁的江水,如果車子一個閃失滑下路面,恐怕連屍骨都找不到。稻糠坐在車子裏惴惴不安。
由於塌方,原本3個小時17塊錢的車程被分成四截,上上下下換了四輛車,多花了近一倍的車費和時間后,稻糠才終於到達茨中村。茨中村位於瀾滄江河谷,海拔低,小麥和水稻可以輪作,堪稱德欽的糧倉。稻糠到達的時候正是小麥成熟的季節,由於海拔不同,山坡、山腳梯田裏的麥子呈現出斑駁豐富的色彩:蔥綠的,青黃相間的,金黃的,在大山大河的背襯下秀美而壯觀,美得讓人覺得不真實。
房東劉文高老師是附近一所小學的校長,三個孩子都在德欽以外讀中專或大學。三層的藏式木樓收拾得乾淨利索,雖然陳設和佈局依然是藏族特色,但他們的生活已經很漢化了,自來水、液化氣、全套的家電、交流起來毫不費勁的普通話……
劉老師說自己原來其實是納西族,小時候還看到過村裡穿長衫祭天的儀式。茨中四周的村寨卻都是藏族的,後來隨着交流、通婚的增多,現在村民填表時戶籍上全改成藏族了。劉老師現在還聽得懂納西話,但除此之外,家裏已經沒有什麼痕迹和納西有關了。
最讓稻糠驚奇的是劉老師家的液化氣,絕想不到偏僻如此的茨中村會用上煤氣罐。詢問後知道,這來之不易的煤氣是在400公裡外的下關換的,幾個罐子輪着用,用完了就托村裡跑長途的司機帶到下關充氣。在村中心區120多戶、600多口人家中,用上液化氣的不足5戶。稻糠沒想到隨便進入的劉老師家在村裡能有這樣好的條件。
和德欽另一個有名氣的村子——冰川下的明永村相比,雖然茨中村的交通條件更差,通電時間更晚(茨中直到2000年3月才通電,而據明永村活佛白瑪定主講,他1977年來到的時候就已經有電了),但茨中村開放和文明的程度卻超出很多。不用比較劉老師家和活佛家的衛生條件(稻糠在活佛家鑽在睡袋裏還是被跳蚤咬了一身包),茨中村飲用的是經過凈化的村級自來水,而明永村是用露天引水渠里顏色濁青的冰川融水。在茨中村隨處可見拿着書本溫習功課的學生,村裡小學的教室在晚上也燈火通明,學習氣氛濃厚。而在明永村條件最好的活佛家,大兒子小學畢業后就輟學去為遊客牽馬,小女兒乾脆就沒上學。
巧得很,稻糠後來回到麗江住在祥和院趙老師家,在中甸、德欽工作過的趙老師碰巧在茨中干過工作隊,負責接管法國傳教士當年種下的葡萄園,也認識劉文高老師。“劉文高的父親以前是當地的頭人,他哥哥在縣裏做過官,家裏很體面的。”怪不得劉老師的三個孩子都能在外面上學,怪不得劉老師家用上了液化氣,怪不得劉老師第二天送稻糠去車站,隨便就叫了個小夥子幫稻糠背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