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彤:細微之處見精神 (1)

陳彤:細微之處見精神 (1)

入選理由從新浪網的第一個編輯到新浪網的第一編輯——總編輯,陳彤個人的經曆本身就是中國互聯網媒體發展歷程的縮影。簡歷陳彤,男,1998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1997年參與四通利方在線網站的初期工作,1998年正式加盟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公司,先後擔任利方在線體育沙龍版版主、網站內容主編、新浪網新聞中心主管和內容總監。現任新浪全球副總裁、總編輯。獲北京理工大學通訊學碩士學位和北京工業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正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研究生班和中歐國際管理學院EMBA。傳媒觀點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看,互聯網的運作是無章可尋的,我們又是互聯網新聞的領跑者。在中國來說無章可尋也是一件好事,沒有什麼權威或假行家來矇騙你,或指手畫腳。一切全靠自己摸索,很難說干好一件事要看多少本書,當然也要看一些書,但那些書只能作參考,而不是入門的必讀。負責任的媒體應該崇尚冷靜和理智,與成熟的傳統媒體相比,年輕的網絡媒體更需要防止濫用媒體權力,要謹防“媒體暴力”的出現,不能為了迎合一部分受眾而嘩眾取寵、人云亦云,不能成為非理性情緒的宣洩地和放大器,要更多地展示它的建設作用,而不是放任可能出現的破壞性作用。互聯網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是網民的家,有人說是個社區,有人說是門戶。我覺得:互聯網最適合做媒體平台。或許幾年之後它會慢慢演化成服務平台、娛樂平台,但現在的中國互聯網主要在扮演一個媒介平台的角色,主要以提供信息服務為主。網絡是平等的,有時甚至是權威的叛逆。這一點是中國社會需要的。網絡出現之前,中國年輕人的機會並不是很多,現在情況好多了,網絡的虛擬環境給了很多年輕人表現自我的空間,中國的首富剛剛三十齣頭。細微之處見精神——訪新浪網總編輯陳彤文/苗穎梁其裕採訪者:現在新浪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新聞網站,也是國內最成功的商業網站。作為與新浪網共同成長的“老人”,現在又是資深副總裁、總編輯,你覺得新浪網在做網絡新聞方面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陳彤:我覺得新浪網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們的理念和實踐都是最領先的,我們起步早,而且起步時就有一個比較先進的理念,那就是網絡新聞要力求客觀,要隨時更新,以海量取勝。我們是最早開始做新聞的互聯網商業網站,1997年就有了最早的體育新聞頻道,第二年就開始進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新聞更新。而很多網站都是在1999年或2000年的時候,才開闢新聞頻道。從服務上說,我們的新聞力求客觀,沒有太多嘩眾取寵的地方,又給人比較親近的感覺,貼近大眾。我們新聞報道不僅數量多,而且速度比較快。很多突發事件都是新浪率先報道的,一旦突發事件爆發,你到新浪就能看到最多最全面的報道。我們在1997年確立的“快速、全面、準確、客觀”的這個理念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成功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強大的技術支持。當許多網站還在逐字逐段地對新聞進行頁面編寫時,我們的新聞自動發佈系統就可以在一秒鐘內把一篇文章傳到網頁上。在網絡時代,技術實力和時效以及影響力這三者是緊密相關的。到目前為止,新浪在國內的網站中技術上仍是最領先的。採訪者:許多傳統的權威媒體,比如新華社、人民日報都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辦了自己的網站,希望能夠佔領網上輿論市場。可是,據我們了解,許多人在網上看新聞,首選都是新浪網。請問:你怎麼看待官方網站?官方網站和商業網站各有什麼優勢和劣勢呢?陳彤:商業網站的劣勢就是沒有採訪權和原創新聞的權利,商業網站目前只擁有新聞“登載權”。相反,官方網站有幾十年歷史的媒體作支持,有深厚的歷史積累,有龐大的筆者隊伍,還有新聞的採訪權。我們在這些方面是比不了的,但是我們在體制上有優勢,我們可以直接面對網民,面對我們的受眾,更了解他們的需求。而官方網站的體制決定了它們報道的重點有些不一定是網民所關心的事情。新浪能博得大家的喜愛,跟我們的平民姿態是分不開的。此外,國家不允許商業網站有原創新聞,我們自己也沒有龐大的記者隊伍,這樣一來,我們正好將精力集中在對已有新聞的收集、整理和編排上,爭取在這一層面給網民提供最好的服務。相對於官方網站,我們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很正。我覺得搞新聞做媒體的人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兒,我是堅決反對“記者是無冕之王”之類說法的。對於新浪網來說,我們只是一個信息的傳遞者而非觀點的表達者,只是一個信息交互的平台,我們不願意也不希望加入太多自己的意識和觀點。採訪者:也就是說你想把思考和判斷的權利交給網民?陳彤:可以這麼說。這當中有一個新聞理念問題,就是整個編輯部選擇什麼樣的新聞,對同樣的新聞有一個什麼樣的處理,其實都表明了我們的態度和觀念。我們儘可能地給公眾提供信息,讓受眾去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而不是把我們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居高臨下、趾高氣揚地提供給公眾信息。而有一些傳統媒體是沒有這個理念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影響未來:中國傳媒30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影響未來:中國傳媒30人
上一章下一章

陳彤:細微之處見精神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