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前言?(1)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民族眾多,文化燦爛,正如諺語所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節日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約定俗成的節日,都有若干要素:第一,每個節日有規定的日期,如正月初一為春節的開始,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等等;節日之間有一定間隔,“兩月一大節,一月一小節”。第二,節日有一定的祭祀或紀念對象,如春節祭祖,人勝節祭人祖,立春日祭句芒神,臘月二十三送灶神等等。第三,每個節日都有一定儀式,如清明節有吃寒食、掃墓和踏青,天貺節有祭蟲王、曬書和女兒回娘家,七夕節有乞巧等等。第四,每個節日都與豐富的神話傳說聯繫在一起,如端午節與屈原、曹娥的傳說等等。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很長一段時期是不存在或者說沒有形成節日文化的。山中無曆日,寒暑不知年。後來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宗教的產生和活動的頻繁,需要在一些比較固定的日子裏進行勞動休整,開展娛樂活動,或舉行某種祭祀儀式,於是逐漸出現某種節日。加之,天文曆法知識的不斷豐富,也為節日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能。中國古代的歲時節日,均有不同的來源。有些節日是農業經濟的產物,如臘月、春節和中和節都祭土地神;有些節日是適應人類自身生產而出現的,如人勝節、上巳節等;有些節日則是宗教信仰的產物,如元宵節祭太一神,中和節祭日神,清明節祭祖,冬至節祭天等。中國節日可追溯到史前時代,商周以後不少節日上升為禮俗,變成國家的祭典。但當時的節日儀式比較簡單,宗教色彩濃厚,節日時間不固定。秦漢時期節日基本定型,如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陽等。不少歷史人物已成為某些節日的膜拜對象。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由於各民族文化的溝通,促進了節日文化的交流,節日文化內容也不斷得到充實。如登高、鞦韆、曲水流觴等新內容,都是後來逐漸增添到節日文化之中的。道教的發展和佛教的廣泛傳播,也給節日文化以很大影響,如下元節成了紀念天官、地官、水官的節日,四月八浴佛節、七月十五盂蘭盆會、臘月初八臘八節等都是佛教信仰的產物。宋元以後,有的傳統節日內容已從宗教迷信籠罩中開始解脫出來,成為禮儀性、娛樂性的活動,如驅鬼用的爆竹是節日和喜慶活動不可缺少的用品,迷信色彩極濃的儺戲演變為娛樂活動等等。由此看出,節日是由不定型發展為定型,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所補充、豐富,又有所淘汰、改進。節日在發展中有變異,在繼承中有出新。但是節日的發展比較緩慢,有相對的穩定性。節日文化根植於悠久的農業文化的土壤中,各民族經濟文化具有很強的向心力,歷代統治階級對某些傳統節日的肯定和提倡,同時它也和人們某些願望、需求緊密相連。這些都是傳統節日長期存在和傳播的社會原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2005金雞報曉賀歲書:中國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2005金雞報曉賀歲書:中國節
上一章下一章

前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