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隨筆(3)

曼哈頓隨筆(3)

煩於被“藝術”氣氛騷擾,我決定搬出格林威治村。先是住在曼哈頓東邊的三十街,離“印度城”很近,是個安樂窩式的地區,住的都是良民。附近有一家出名的意大利咖啡店,蛋糕好吃。我常去那兒坐着看書喝茶,還有一個男人也常去那兒坐,一坐就是一天。後來我發現那男人是個日本作家,他把自己的照片和報紙評論都裝在鏡框裏掛在咖啡店的牆上。這不是藝術家區,店裏來的都是普通人,他們不談論文化。你看着作家在牆上的照片再看他本人坐在那兒,覺得很滑稽,不知他是在裝飾那個店還是那個店在裝飾他。所有我認識的藝術家朋友都吃驚為什麼我會搬到那座嶄新的單元樓里去住,對於下城的藝術家來說,新式的單元樓毫無審美價值。但我在這個既不瘋狂也沒有想像力、感覺不到掙扎也感覺不到揮霍的地區完成了一些很重要的作品。沒事的時候走到第三大道上,街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各色飯館和各類民族食品店實在吸引人。夜裏偶爾有幾個妓女出沒街頭,站在便宜旅館周圍,到了早晨就都不見了。然後我又搬進了廠房建築區。廠房式住宅最適合音樂家和畫家,因為厚牆隔音,空間大,建築大多是早期曼哈頓建築師的傑作。現在這種房子越來越少了。因為它不適合家庭,沒有足夠的卧室。曼哈頓廠房式住宅大部分在中城和下城,中國城、Tribeca、Soho、百老匯,都是有名的廠房住宅區。從三十街以上到中央公園以下大概都算中城吧。中城有火車站,有百老匯劇場,有長途汽車站,有紅燈區(現在沒了),有供出租的藝術家畫室,有各種小劇場……是最嘈雜的地區,有很多爵士音樂家住在中城。後來紅燈區被拆了,很多藝術家的畫室也被拆了。四十二街的文化被迪斯尼商店取代,中城完全成了大商業區。我現在住的地方,是在中城,那兒都是大型廠房建築,多數建築是辦公室和批發公司,只有少數的樓改建成住宅。走出我的住處,到處都是電腦商店和服裝批發店。白天上班的人群如潮,到了晚上,幾條街上都是寂靜無聲。鄰居的那幾家飯館只有午飯快餐時人多,晚上真是蕭條。街口的那家有名的黎巴嫩飯館每星期五有中東音樂和肚皮舞表演,只有那一天熱鬧,其它時間都沒生意,因為那兒不是住宅區。那些批發店的衣服,是世界上最難看之服裝大聚會,每天路過它們可以想像出世界上各種最有人情味的場面。比如意大利的奶奶過生日,俄羅斯的大嬸兒二婚。住在中城不溫情也不藝術兮兮,很有爵士音樂風格。你眼看着一堆堆來購物和上班的人群擁來擠去,像是be-bop(一種爵士樂流派)的音符和節奏。我們住宅門口的咖啡店是那種廉價的快餐店,裏面黑糊糊的,沒有作家的照片也沒有藝術家光顧,來的都是附近打工的。但是店裏的夥計們,對人非常友好,無論我進去還是路過,都是一片笑容。街上常停着大型的送貨車,郵遞員推着貨物還是喜歡站下來跟你拉家常。如果沒有這些寒暄,我們就像住在一個忙碌的機器城裏,商店,汽車,商店。回到家裏藏起來,朋友們還說在我房間裏能感到曼哈頓精神。我不知道那些精神是從哪兒鑽進來的。因為我從來不拉開窗帘,一拉開窗帘眼睛就能直射進對面樓的辦公室里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劉索拉新作:你活着因為你有同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劉索拉新作:你活着因為你有同類
上一章下一章

曼哈頓隨筆(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