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構思,特意彰顯崑曲的文學意味(1)

美學構思,特意彰顯崑曲的文學意味(1)

三晚共二十七出的戲,燈光的基調大致上是偏淡的,較少用大白光,照顧了觀眾連看三個小時戲的眼晴,又突顯了柔和、雅淡、含蓄的戲劇氣氛。燈光設計在一些場面調度上發揮了舞台重心移換的作用,使本來靜態的情景變得生動。〈憶女〉一折中的設計,證明了這種現代的舞台藝術手法可以加強傳統表演藝術的可觀性;然而,也由於燈光偏淡,又以冷色調為主,未能烘托出一些熱戲應有的氣氛,未免可惜。佈景的色彩力求素凈、簡潔,台上沒有搭建一梁半壁,只有一道由左台側伸延到后場區淺台的矮斜坡,天幕是極淡的抽象水墨畫,營造出簡潔美的視覺效果,令觀眾的眼睛可以舒暢地呼吸,也給演員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讓他們的表演如魚得水。服裝設計是傳統的、精緻的、考究的、典雅的,一針一線,無不照顧着演員的表演和舞台氣氛的經營。顏色配搭、花樣設計都富含象徵意味,除了配合人物身份和劇情外,也兼顧了同一場面不同腳色的配合。然而,和燈光一樣,設計者對色彩的運用過於克制,兩個主角的衣服主色明度偏高,彩度不足,看得雖然舒服,視覺上的感染力還是稍嫌不足,在一些場面中,甚至被其它演員服裝的色彩掩蓋,可說是美中不足。花神的服裝造型最受爭議,由於都罩住以白色為底色的披風,感覺上不夠飄逸,在舞台上走動時,佔了不少空間,這是服裝設計者對舞台表演效果考慮得不夠仔細所致。色彩的和諧讓人放鬆、舒服,但對一個二十七出的全本戲來說,給觀眾在視覺上的刺激明顯地是不夠的,劇情張弛冷熱的對比,也因而淡化了。樂隊中有高胡、大提琴,而琶琶、高胡在某些唱段更成為主奏樂器,跟傳統的以笛子板鼓為主的崑劇音樂氣質大有差異,效果差強人意。在很多唱段的伴奏設計中,運用了機械化的分解和弦,主旋律變得模糊不清。伴奏音樂未能襯托出唱詞內容的情緒,大提琴和高胡的旋律填塞了所有空間,曲子的句讀、氣息被淹蓋了,曲唱的文學意味也被削弱了;演員唱得吃力,觀眾聽得疲慮。笛子音色線條的優美,板鼓節奏頓挫的神采,都未能體現出來,反而令人有聽覺窒息的感覺。樂隊指揮的作用令人產生疑惑。他的任務是領導樂隊,以控制演員表演節奏,還是留意着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緊密地配合演員情緒的變化,讓他們的表演得到最佳的烘托呢?顯然,指揮只是考慮自己的意願,因為他是背着演員的,他是自說自話的。總括來說,音樂較令人滿意的,是除了開場的標目和完場的一段合唱的旋律是新編外,所有曲子都是以《納書楹曲譜》為據,是傳統的,雖說很多曲牌因劇情的需要而刪節了,仍不失昆味。本劇的美學構思,無可否認是特意彰顯崑曲的文學意味,是文人所追求的舞台上的詩情畫意。我期望這個劇能繼續公演,讓白先生把這幅畫畫得更完美。我是崑曲的外行,由於研讀明清傳奇的文本而對崑曲的音樂和表演充滿好奇和興趣。這次從美國來到台北參加國際《牡丹亭》學術討論會,躬逢蘇崑青春版《牡丹亭》上演的盛事,其樂也何如?青春版《牡丹亭》是崑曲藝術青春活力的見證,讓我們一起來為她喝采。因此我首先要向參與這次製作的全體人員表示祝賀,希望他們今後以不同的方式繼續合作,並在不久的將來,推出新作。以下是我個人觀看此次演出的一些零星的感想,不成系統,更談不上全面,偏頗之我的印象是兩位年輕的男女演員資質極佳。果然是一方山水養一種靈氣,蘇州可謂得天獨厚,崑曲藝術也因此後繼有人。兩位演員首次在這樣大型的場面亮相(我們都知道國家劇院其實並不適合崑曲這樣精緻的室內樂式的表演形式),而有如此上乘的表現,實屬難能可貴。我想我與其它很多觀眾的心情是一樣的,都期待他們今後能繼續深造。從優秀的崑曲演員到崑曲的表演藝術家,這是一輩子的事。我的老師林庚先生曾說,詩人是一場修鍊。表演藝術尤其如此。一方面,藝術的修養和磨練是永無止境的;另一方面,藝術的生涯又要經得起各種考驗與誘惑,這在今天更是談何容易!作為一個外行,我對崑曲愛莫能助,但是我相信,觀眾和戲迷的支持會時刻伴隨着你們今後的藝術生涯。小生氣質高雅,光彩照人,即便是獨角戲,也頗能鎮得住場面。〈拾畫〉、〈玩真〉兩場戲,表演得輕鬆自如,一氣呵成,令人如坐春風。這兩齣戲如果演得不好,容易失於輕浮淺薄,或變得滑稽可笑。不過他掌握得相當有分寸,對角色的理解也很得體,整個表演有書生氣和書卷氣,深得崑曲藝術的精神。在第一輪的演出中,旦角一場比一場演得好,展示了她的藝術潛力。她的念白,吐字清晰,節奏適度,抑揚婉轉,聲情並茂,極富於表現力。她的演唱,尤其是第二、三場,也證實了她良好的造詣和先天的秉賦,前途正未可限量。我個人以為,從舞台本的設計來說,頭一場的演出似乎稍嫌單一。戲全在旦角身上,對旦角的壓力太大,如能略加調整,會更有利於她發揮。此外,從〈寫真〉到〈鬧殤〉,如何在崑曲表演的程序中發掘心理體驗的深度和戲曲藝術生髮感動的力量,也有待進一步的考慮。就音樂而言,調動一個龐大的包括指揮在內的樂團,在崑曲演出中似乎已成為定局,但是否非如此不可,仍有商議的餘地。從音樂的設計來看,此次演出似乎受到一些時興觀念的影響。比如全戲開場之前有一段場外的重唱,是流行歌曲一路的唱法,與崑曲的音樂風格不相協調,聽上去倒像是當下走紅的電視連續劇的片頭曲或主題歌。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劇情的**和全劇的結尾,未免有些煞風景。如果崑曲中果真有我們今天所謂的**,那麼這些場景在傳統崑曲藝術中是如何處理的?在音樂和表演上又是怎樣設計的?換句話說,崑曲藝術表現的力量究竟是通過什麼方式來體現的?顯然,男女聲重唱,或者整個樂隊全力壓上,管弦齊鳴,並不必定強化藝術的感染力。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崑曲必須無條件地捍衛其自身傳統的純潔性,不可越雷池半步;真正的問題在於,上述的現象恰恰說明了我們藝術理解力和想像力的貧乏。我們自以為是的改革反而落入了他人的窠臼,變成了陳詞濫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穿越生死的至情:牡丹還魂
上一章下一章

美學構思,特意彰顯崑曲的文學意味(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