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蒙福爾古堡(2)

9. 蒙福爾古堡(2)

至於民主,他們只在自己那裏實行,不在阿拉伯人這裏實行。而對猶太人,英國先是支持他們,因為貝爾福曾發表‘猶太家園’宣言。這使英國人陷入尷尬境地。他們後來又支持以色列,以便不惹美國生氣。在美國,猶太壓力集團強大得很。”對這國際方面的因素,她繼續深入分析道:“千萬不要把保衛自己或進行談判託付給別人。巴勒斯坦人民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當我們懂得這一道理時,我們的事業就前進。巴解組織的政策將是什麼樣?亞西爾·阿拉法特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我很想見見他。我們在國內,也要顯示我們的存在。要趕緊請記者前來了解我們的現狀,以向全世界報道。不要怕以色列人,而要同他們對話。”加利利,也是以籍巴勒斯坦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我們對他們寄予厚望。我們知道,儘管他們持有以色列護照並在議會裏有代表,卻仍然被當做二等公民。有時,他們對以色列現實模稜兩可的說法,我們理解不了。他們的矛盾,似乎比我們更大。母親兒時的回憶,一幕幕又一幕幕地浮現。她希望我們在幾乎所有的村莊都停留一下。她還給我們講述盧比亞森林。後來在另一次去太巴列湖,我們有幸穿越這片森林。盧比亞原是阿拉伯村莊。它和其他許多村莊一樣,1948年已被村民拋棄。村中不再有人,村莊已夷為平地。“克克勒”機構籌集了國際捐贈,在廢墟上植樹數千株。如今,這已是一座優美的森林。在加利利這一地區,曾展開過激烈的交戰。以色列本想打通可以連接海法和耶路撒冷的公路。這一任務下達戈拉尼旅。對面是那支卡烏基指揮的勇敢但無紀律的亞莫克軍隊。在這次旅行期間,如其他人所做的那樣,我們深深地感到,母親時時在教育我們不要忘記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來自何處。在海法至聖讓達克的高速公路上,她繼續講述她的故事。在拿撒勒女修道院寄讀學校,在克里斯特瑪絲前去看望她之後數月,她父親也來過學校一趟。蕾蒙達簡直喜出望外,但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難道父親是遭以色列軍隊追捕而潛入黎巴嫩的那些人中的一個?這不就使女子寄讀學校那些家長在黎巴嫩的學生們害怕了嗎?不,她父親真是走運。在黎巴嫩幾個月後,他決定回到聖讓達克。不可能合法穿越國境。惟一辦法是,要試着徒步經羊腸小道穿過。他企圖那樣做,當走到一個山谷深處時,卻遭遇以色列巡邏隊,被開槍打傷大腿后抓獲。人家把他帶到鄰近的一個林子接受當地軍官審問。呀,在場的人驚呆了!以色列軍官不但沒有審問他,反而把他抱住,雙方緊緊擁抱起來。原來,這個軍官是聖讓達克他兒時的朋友,叫貝沙爾·基特里特(此人後來當了政府警察部長)。一經解釋,那軍官相信了他的誠意,便送他到海法的意大利醫院療傷。後來,外公獲得在聖讓達克的居住許可。不過,因為在以色列境外待過數月,他失去了全部家產:田地、蒙福爾特古堡等都作為無主財產充公了。雖然離了婚,外公重新親近克里斯特瑪絲。這使我的母親感到幸福。1952年,蕾蒙達離開拿撒勒寄讀女修道院,進入海法一所教會學校。除她是阿拉伯人外,學生全部為猶太人。完全不像在拿撒勒,她的小同學大多為天主教或穆斯林家庭。海法比拿撒勒更自由更開放,修女們甚至允許學生穿游泳衣下海沐浴。在我母親看來,這是真正的革命:有脫離東方傳統的精神,更多地朝向西方。蕾蒙達學習希伯來語,女友們給她講歐洲,講納粹和集中營等。她甚至閱讀《安娜·弗朗克日記》,讀後非常震動。她與同齡的小姑娘德羅拉結下友誼。有一天,德羅拉請她到家裏吃點心。德羅拉的家在海法市內一個居民區,蕾蒙達很熟悉那裏,因為她的姨媽戰前曾經住過。看見姨媽家的房子竟然成為德羅拉家的了,她怎能不驚訝與不安……欣慰的是,她進入屋內,竟發現什麼也沒有變化。她的姨媽出走黎巴嫩已經五年了。傢具原封不動,連牆上鏡框也同樣。姨媽送給她的那個洋娃娃,依然躺在扶手椅上。觸景生情,她止不住淚如雨下。她的姨媽再也不敢返回巴勒斯坦,她的小朋友卻取而代之。聽到哭泣聲,德羅拉的母親跑上前來,明白了她為何傷心,便安慰她,給她講了自己的故事。德羅拉的母親生於波蘭,先被納粹關進華沙猶太人集中營,后和小德羅拉一起被流放奧斯維辛集中營。母女倆終能奇迹般逃脫。德羅拉和她媽媽讓蕾蒙達看刺在她們手臂上的那去不掉的編號。這恥辱的印記,使她們默默無聞地生活。她們解釋說:現在的住處是政府分配給她們的。終有一天,阿拉伯人若能回到海法,蕾蒙達的姨媽可把房子收回。蕾蒙達向我們回憶道,她對這母女倆並不怨恨,而是表示她自己面對不幸時所應當有的團結互助。1954年,蕾蒙達再次轉學。這回,是上耶路撒冷聖約瑟夫中學。她的母親克里斯特瑪絲常來看她。母女倆登上恰好位於分界線邊的法蘭西聖母院屋頂。她們俯視耶路撒冷老城。僅數百米之遙,卻把母女倆同1948年後回不來的喬治和尤素福分開。偶爾通過地下渠道傳來一張照片、一封便函,才得知他們的消息。他們在約旦境內一所傳教士學校念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的傳奇丈夫阿拉法特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我的傳奇丈夫阿拉法特
上一章下一章

9. 蒙福爾古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