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前言 石破天驚逗秋雨(3)

初版前言 石破天驚逗秋雨(3)

但是,一向熱愛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我,眼看中學生中的“秋雨散文”熱還在不斷升溫,眼看那麼多的差錯還在影響和誤導着渴望獲得真知的下一代,我的心就無法平靜下來。因此,我決定把幾年來發現的問題和收集的史料,逐一加以整理和考證,寫成一本論辯性的文集,奉獻給喜愛文史知識的廣大青年讀者。書中的文章不尚空談,不下簡單的斷語,一律以可靠的文獻資料為依據,通過邏輯嚴密的論證,還歷史以本來面目。讀者不僅可以從中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去偽存真、明辨是非的思路和方法,而且也能從正面步入傳統文化的殿堂,獲得古代語言、文學、歷史、地理等多方面豐富而有益的知識。關於本書的取名,其實並無深意。原想就用現在的副題“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但朋友們說:這句話太直了,沒有一點文采和詩味,還是從古人現成的詩詞中借用一句來作正題,只要帶有“秋雨”二字就行。我接受了這個建議,但感到不太好找。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早已有人用過。白居易的“秋雨梧桐葉落時”,雖然膾炙人口,但不太切合。因為余先生的《文化苦旅》等文集,至今還經常位居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列,哪裏是這種蕭殺敗落的景象!想來想去,想到了唐人李賀《李憑箜篌引》中的“石破天驚逗秋雨”。石破天驚,原是形容箜篌的聲音激越高亢,氣沖霄漢,把天都給震破了,震得它涕泗橫流,就像下了場秋雨一樣。我的考證文字當然沒有這樣的力度。但余先生的兩本文集不過幾十萬字,其中的文史差錯竟達一百多處,誠可謂前無古人。如果換上了我,肯定會有“石破天驚”的感覺。余先生讀了我這本小書,會有怎樣的反應,我無法逆知,也許他仍然一如既往,不予理會,那麼就算我自不量力地“逗”了一下“秋雨”吧。逗,不言而喻,含有“外加”之意,或者借用余先生的說法:“是記憶性文化族群對創造性文化族群的一種強加。”(《霜冷長河·文化敏感帶》,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頁)不過這種強加,並非無理取鬧,而是余先生的散文大量出錯在先,已經對廣大讀者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我運用可靠的文獻資料,對他的差錯進行了有理有據的考證和辨駁。這在學術的討論和研究中,完全是應當允許的正常現象。於是我決定給本書取名為:石破天驚逗秋雨。最後,我還想申明一點:這本文集共約二十餘萬字,是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趕寫出來的。限於自己的精力和水平,肯定會有不少欠缺甚至錯誤的地方。我真誠地希望廣大的讀者和專家特別是余秋雨先生,嚴格地審閱和查察,提出寶貴意見,也可發表專文對我的差錯加以駁正。只要確實是我錯了,我一定虛心接受,決不文過飾非。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應當成為我們每個人行動的準則。2002年9月20日子夜金文明書於滬郊秀楓園省廬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月暗吳天秋雨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月暗吳天秋雨冷
上一章下一章

初版前言 石破天驚逗秋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