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啊搖(1)
古人有一種說法叫
“卜以決疑”,意思是遇到什麼拿不準的事情就去求神問卜。占卜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占夢、星象、術數、風水等等。
其中體現中國特色而又最具互動色彩的,大概要算扶箕了。扶箕又稱作
“扶乩”或
“扶鸞”,就是把筷子插在簸箕上,懸挂起來,占卜的人扶着搖動的箕,筷子就在下面的沙盤上亂划。
扶箕的人根據筷子在沙盤上劃出的形狀來猜測、判斷所問事情的吉凶,後來逐漸發展為筷子直接寫出判詞,大家記錄下來就可以了。
還有的不用筷子和沙盤,直接用筆和紙,這樣就更方便了。有時碰上箕仙精神特別亢奮,筆就會自己蹦起來在牆上寫。
箕本身並不是神仙;神仙依附在箕上,它才這麼囂張。神仙為什麼不下來親自寫呢?
也有一套說法:大意是神仙們覺得塵世太過污濁,整天吸風飲露的大仙們(有不少書中說神仙們總是吃仙藕,即便確實如此,好像也不怎麼小康),只要接近俗人,就像賈寶玉看到男人一樣,“便覺濁臭不堪”,怎麼可能抓起凡人污穢的筆,寫下凡人使用的污穢的字呢?
髒了自己的手倒是小事,心靈受到了污染,那才難以忍受。最早的箕仙是個叫
“紫姑”的女人。傳說紫姑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小妾,因為正房嫉妒,將她虐待致死,後來成鬼再成仙,經常通過扶箕顯靈。
紫姑的地位雖然不高,但在神仙界享有盛譽,顯靈事迹極多。她基本上為鄉下人信奉,庄稼人經常請教點農事方面的問題,像什麼時候栽種、收割一類的。
說起來還是知識分子厲害。隨着扶箕的影響逐漸擴大,讀書人眼看民間的
“小傳統”要蓋過精英階層的
“大傳統”,馬上採取拿來主義,把扶箕技術全部收編。他們的理由很充分:“你們這些鄉下曲辮子,懂什麼扶箕請仙。泥腿子放下鋤頭就敢請仙,也不知道洗個手、點柱香先!再說,憑你們的文化水平,箕仙寫的字能認識嗎?像我們這些進過學、中過舉的讀書人,跟神仙寒暄、詩詞唱和,何等風雅,你們那點鋤草、施肥的破事,也好意思去麻煩神仙。神仙有必要這麼賤格,成天跟你們討論形而下的問題嗎?”客觀地看,鄉下人也確實沒心思在扶箕上花工夫,那玩意兒晃來晃去的多急人,像農事、天氣之類的,翻翻皇曆要快捷明白得多。
而讀書人扶箕,更看中的是可以
“時時勤拂拭”,一有問題可以隨時請教,不必像託夢之類的沒點因頭,多少有點主動權攥在自己手裏的感覺。
而且與箕仙相互切磋交流,也增強了預測的互動效果。讀書人中開始興起扶箕,大概始於宋朝,到明清時達到鼎盛。
有學問的人扶箕,當然不會像鄉下人那樣沒有品位,他們主要詢問的是科舉考題、功名前程、生死壽夭之類關乎自己命運的大問題(其實,天氣、收成同樣也是關乎農民的大問題,只是知識分子們向來不在乎這些)。
對唐宋以後的讀書人來說,一生的命運基本寄托在一場科舉考試上,所以找箕仙打聽考題的最多(在讀書人眼裏,這不算作弊,而是仙緣)。
箕仙當然不知道考題,但是書生們會根據蛛絲馬跡來猜,練習腦筋急轉彎。
比如在康熙年間,一群舉人扶箕請神仙透露點題目,箕仙說:“不知。”眾人再燒香磕頭,說:“我們對您一向敬重,逢年過節也沒少給您孝敬吃喝,請您務必給點暗示。”箕仙又寫道:“不知,不知,又不知。”眾人想,這箕仙也實在倔得差勁,算了。
結果到考試時,題目是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眾人恍然大悟,原來神仙早就給了提示,全怪自己猜謎的本事太爛,只好和金榜題名擦肩而過。
箕仙總是像這樣,不會給出明確的答案,讀書人又非要在扶箕這棵樹上弔死,因此通過扶箕詢問試題逐漸演變成猜謎遊戲。
古代的燈謎中有不少以《四書》中的文句為謎底,我覺得多半和扶箕有點聯繫。
無論科舉考試怎麼僵化,畢竟還需要多準備準備,至少先得弄點模擬複習題做做。
如果死心塌地一味求箕仙指示,反而會被箕仙捉弄。曾有一大幫窮秀才扶箕請仙,結果箕筆寫道:“呂洞賓到,你們想請教點什麼?”眾人大喜,呂神仙道行高深,問他老人家准沒錯,於是紛紛跪倒磕頭,請問功名。
箕仙道:“多磨點墨。”眾人急忙磨了兩大碗墨,箕仙又寫:“大家把墨分喝了,聽我判斷。”眾人喝完,箕仙寫道:“平時不讀書,臨時吃墨水;吾非呂祖師,前村趙酒鬼。”扶箕流傳廣泛,請來的神仙也沒有什麼定數,呂洞賓、何仙姑這樣的神仙固然經常出現,岳飛、關羽、史可法這樣的忠義之士也可以成仙顯靈,一些假冒蓬萊仙子之類的雜牌軍也會光臨,甚至連弔死鬼也能偶爾客串一把。
到後來,幾乎阿貓阿狗都敢號稱箕仙,閃亮登場了。有一位姓吳的人家扶箕請仙,來的神仙自稱是王重陽的得意弟子長春子邱處機,一個客人問道:“《西遊記》真是您寫的嗎?是講煉金丹秘訣的嗎?”箕仙說是。
客人又問:“您的書是元初寫的,為什麼裏面寫的祭賽國、朱紫國、滅法國,都用的是明朝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