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季風亞洲―一個完整的研究學習單元(1)

引言 季風亞洲―一個完整的研究學習單元(1)

世界的一半在阿富汗以東和前蘇聯以南的亞洲:它擁有全球人口的一半和遠遠超過一半的世界歷史經歷,因為那裏現存的文明傳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度和中國遠早於歐洲就有了高度發達的文化和技術,它們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和技術上,都曾經領導世界達2000多年之久。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在羅馬帝國消亡后的幾個世紀內發展了它們各自的高度文明,而當時的歐洲卻仍處在異族入侵的黑暗時代和漫長的中世紀。亞洲的偉大傳統和生氣勃勃成長中的近代亞洲國家及其經濟,給學生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人類經驗記錄,這些記錄涉及文學、哲學和藝術,治國方略和君權創建,以及人們多種多樣的生活,但最重要的也許是對普遍人類狀況和問題所採取的態度和處理辦法。印度、中國和東南亞的土地面積遠遠超過整個歐洲的一倍半,它們都擁有同等豐富的多樣的文化。日本雖然較小,卻有着另一類經驗,有另一種引人入勝之處,因為日本以其獨特的方式成功地實現了與近代西方接軌。所有這些主要亞洲文明都值得學習,它們的歷史也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大學必修課範疇。但是我們應該把它們看成是更大的整體亞洲的一部分,就像我們在研究法國時把它放在歐洲內部來考察,同時也把歐洲史看成由其各個部分的歷史所組成。本書通過亞洲幾大文明傳統的歷史來講述亞洲史,是初學者的入門書。隨着敘述的進展,不同的章節將把這些文明彼此聯繫起來,把它們與西方史聯繫起來,敘述西方和東方兩大傳統如何在16世紀初歐洲擴張時期相互融合。了解亞洲是了解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所不可缺少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亞洲已經越來越深地捲入我們的生活。但是,亞洲經驗的豐富和深刻,也許是給研讀本書的學生們更加重要的獎賞。地理在地理上,習慣認為亞洲大陸起始於蘇伊士、伊斯坦布爾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前蘇聯的烏拉爾山脈,因此,它佔據了整個歐亞大陸塊東邊五分之四地區,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英里,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塊大陸。但是,這些習慣的分界線,特別是烏拉爾山脈,並不代表自然景觀或文化的重大或突然改變的地方。烏拉爾山脈比較低,容易跨越,覆蓋大部分北歐和北亞的北方松柏林帶在它的兩邊延伸,很少間斷,這是一個人口稀疏、降雨量少、季節極端溫度差很大的地區。與此類似,蘇聯在烏拉爾山脈以東地區的南部三分之一,也是其西部地區的延伸。這是一個乾旱地區,它向東融入人煙稀少的沙漠地帶,它那傳統游牧或逐水草而居的文化,至今仍與俄羅斯文化以及印度、東南亞、中國和日本的文化形成鮮明對照。中亞這個乾旱沙漠地區的很大部分,在公元8世紀初就被穆斯林入侵者征服,後來逐漸變得與其西邊的阿拉伯國家和與其毗鄰的伊朗相似。中亞的大多數居民起源於土耳其族;有些土耳其人族群曾經不斷向西遷徙,到15世紀征服安納托利亞,即今土耳其的亞洲部分。季風亞洲的降水量分佈特點是:最大降雨量集中在沿海及喜馬拉雅山脈的迎風面。亞洲南部和東部邊緣地帶,無論在自然條件還是文化特徵方面,都與中亞地區完全不同。這裏的降水量一般很充足,僅僅某些地方偶爾有乾旱,在海洋的調節下,氣候相當溫暖;除最北邊外,冬天也很少嚴寒。這就是我們稱之為“季風亞洲”的地區,它與亞洲其餘部分之間多有高山阻隔,使海洋對氣候的影響達不到中亞。在夏季,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離海洋都要遠得多的巨大歐亞大陸塊中央區迅速升溫而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時,周圍海洋上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后便釋放所含水蒸氣,形成降雨。特別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而成豪雨。因此,在歐亞大陸東南部新月形地帶和中亞之間的山脈的近海一邊,夏季降雨量較大。到了冬季,受海洋調節作用較少的歐亞大陸中央區便迅速降溫,到12月之前就被較重的冷空氣團控制,海洋則因保存着夏季吸收的熱量而較溫暖,於是風向反轉,從中央區吹向有着溫暖上升空氣的海洋。在季風亞洲的北部,這些向外吹的冬季風溫度很低且不含或僅含很少水汽,因為它們來自乾燥的中亞。到5月或6月,依地區而定,中亞又開始升溫,海洋上的潮濕氣團再次湧入,又一次產生季節性降雨。以上極其簡化的描述基本符合實際情形,但季風的作用機理實際上要複雜得多。有人說,“每個小學生都懂得季風的運作,印度氣象學家卻仍然對它感到迷惑。”春、夏季風來臨日期和持續時間的多變是眾所周知的,在很多地方的不同年份相差極大,有時引起水災,有時引起旱災。東南亞諸島還能從冬季風獲得雨水,這是因為冬季風到達這些島嶼前已經吹過了大片海域,攜帶着很多水蒸氣。這一點在較小程度上對日本也適用。季風亞洲的人口密度分佈請注意高降水量與高人口密度在地域上的一致。主要的例外是平原佔優勢的中國東北部以及多山和熱帶叢林因而人口稀疏的印度尼西亞諸島(爪哇島除外)。人口密度總的說來還算充沛的降雨量,以及在內陸方向山脈屏蔽下形成的不太嚴寒的冬季,是造成被恰當地稱為季風亞洲的區域與亞洲其餘部分之間最突出差別的根本原因,這個差別就是:在季風亞洲生活着世界人口的一半,而且在有記錄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就一直生活在那裏(當然,直到一兩百年前,季風亞洲的優勢更加明顯),但亞洲其餘部分則是全球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見上圖)。季風亞洲的山區和丘陵地帶,包括東南亞、中國西部、朝鮮和日本的相當大部分,人口實際上也很稀少,然而低地的人口密度卻達到了全球最高水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亞洲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亞洲史
上一章下一章

引言 季風亞洲―一個完整的研究學習單元(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