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玲玉”與“曼玉”之間(2)
關錦鵬對《阮玲玉》獨特的處理方式使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具有如臨現場的真實效果,從而改變了傳統電影真實性的觀念。同時,影片造型極富現代感,突出光影運用,透現出濃厚的懷舊感和歷史的滄桑感。從阮玲玉到張曼玉,從30年代到90年代,從中國到香港,二者之間的差異是國家民族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對於個人主體性與歷史本質觀念上格格不入的差異。關錦鵬在片中刻意去凸顯張曼玉與阮玲玉的不同。雖然張曼玉承認阮玲玉在電影界崛起的歷程與她自己很相似,但是她更強調日後若依然為人們所記得,必也是不同於阮玲玉的傳奇;或是她說若有同樣遭遇她決不會選擇自殺。關錦鵬也不斷讓片中的演員們去評論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行為與命運。“《阮玲玉》最引人注目之處,就在於它不斷插入的對張曼玉等演員的訪談,並且以高反差的黑白片與彩色片呈現。影片以阮玲玉的生前的照片開始,以她的喪禮的照片結束。然而在這個敘事框架之內所呈現的與其說是阮玲玉的歷史,不如說是‘張曼玉演阮玲玉’的歷史。因為在那些歷史的舊照片與阮玲玉所主演的黑白無聲影片的對比下,以及字幕(例如在張曼玉所仿真的片段中會出現‘原拷貝失傳’等文字)與排演的鏡頭對比之下,觀眾無法不時時刻刻與影片保持布萊希特式的距離。”影片所展示的阮玲玉的拍片過程也很有趣。在拍了張曼玉的表演之後再播放阮玲玉影片的相關鏡頭,讓人能比較阮玲玉和張曼玉這兩位演員的相同或不同之處。而在影片中張曼玉也確實展示了一個優秀演員的多方面才能。她不但飾演阮玲玉,而且也飾演阮玲玉飾演過的角色,也都演得十分出色。“對於創作者及觀眾來說,《阮玲玉》是學習‘認識’的一次經驗。《阮玲玉》的感人之處並不是來自劇中情節,而是關錦鵬、張曼玉的心意。因為在《阮玲玉》中,人們開始學會了怎樣去認識一個人。‘認識”大概就是《阮玲玉》這部影片的全部意義。因為無論是對創作的人來說,抑或是對觀眾來說,《阮玲玉》基本上是一個‘認識一個人’的過程。”“關錦鵬的處理手法很高超,在密密編織惆悵的同時,又流露出曲折而耐人回味的玄機。同樣的角度,張曼玉站在牆下,背後或富麗斑斕的牆紙,或黯淡沉鬱的黑影,懸着或鮮艷或骯髒的飾畫,都奪不去她臉上淡而動人的哀傷。誰說只有《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才叫極美,早在8年前的《阮玲玉》中,她已經達到了美的極致。這美與哀愁的交織,便是叫我墜入的網,在墜入的一瞬,我清楚為其所粘附的原因,那是女性共同的弱點,那貌似獨立背後軟弱的孤獨,我們總是錯誤地把消除孤獨的希望寄託到男性身上,最終隕落的只是依舊孤獨的自己。或者這又是一個性格造成的悲劇,一個舉起酒杯高呼“女性從五千年的男性壓迫下站起來的”的女子,也難逃那五千年世代流傳的觀念、深入骨髓的依賴心理、迷戀男性保護的情結。而演員與角色間幻假幻真的關係,現在與過去交錯,虛構與真實間的因果互換,讓我又回到了侯孝賢的《好男好女》中,但這次的震撼更強烈。當阮玲玉醉笑着,說蔡楚生竟不敢在自己戲后慟哭時掀開被單時,可會讓你記起,原是梁家輝在表演時忘了掀開蓋着張曼玉的被單。本是結果的變成了源頭,導演不過想告訴我們,這只是他眼中的阮玲玉,他拍的張曼玉始終蓋着被單慟哭,結果歷史中的阮玲玉也就自始至終蒙面而泣。誠實的關錦鵬,在表達對一代明星深切同情之時,也不忘個體對歷史所應負的責任,這一點實在令人欽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