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鶯鶯失身的環境必然性(1)
在《西廂記》裏,王實甫以天縱之才,為崔、張二人搭建了**舞台,西廂地點的選擇是經典的,在此,王實甫展示了他非凡的大師功力。我們不能不留意構成這一經典性的幾個元素:暮春時節,寺廟,花園(或許有小徑交叉),月亮,或許也應該加上環境的軟件—文化。春天春天是中國人尤其是讀書人心中一個繽紛的季節,春天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生命和身世,可以喚起他們潛意識中莫名的惆悵: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諸如此類,俯拾皆是。到了崔鶯鶯即是每日價情思睡昏昏。春光的短暫,春花的易逝,在某種程度上對應了人生,觸動了更為脆弱的古人心弦。從古到今,有兩種東西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奈,那就是時間和流水。從本質上說這兩種東西多麼相似啊!和時間和流水相近的東西應該說還有青春,所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的喟嘆當有對時間和青春的哀輓,這句最逼近事物本質的短語以其徹悟般的質感令後人難以平心靜氣。流水是使人意識到時間可怕的一個顯性理由,流水讓人觀照時間,這種觀照是外在的,這種觀照來自於外界,是時間本質的一個寫照和象徵。相對說來,春天更容易使人直接看到時間的可怕,春的絢爛,春的易逝,春的無可挽回,它顯然就是時間殘酷本質的一個縮影。人類無從把握時間和青春,一如無從把握流水,有誰能和時間相對抗呢?在“厚德載物”的時間的陰影下人類悄悄地生活,然後,悄悄地流逝。而時間一如既往。故古人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很多情況下,時間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它操縱人類,人類卻無從知曉。因此,人類只有在面對流水,直面春天時才會突然領悟到時間的殘酷本質,看到時間的可怕真相,難以言說的恐懼會緊緊地攥住人類的心。羅大佑一首歌中就這樣唱道:“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時間對於人類來說是宿命的,這種宿命帶給人類的除了恐懼還有深深的壓迫。在逝者如斯的時間面前,人類選擇了抵抗。抵抗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崔鶯鶯就選擇了所謂的愛情。其實,愛情是人類對時間恐懼的一個表徵,是時間饋贈給人類的一個恥辱的印記,人類可以抓住愛情—時間汪洋中的一根稻草,但時間不顧地老天荒的謊言,還是把抓住稻草的人捲入漩渦,同時攫去那人的青春。這時,人類選擇了創造,創造後代,生兒育女,幻想時間無窮,子孫亦無窮,雖然個體會消亡。也許最好的方式是在空間裏留下作品—文學,音樂,建築……譬如王實甫選擇寫《西廂記》,無非想以此證明,雖然失敗,但人們曾選擇抵抗,人類會與時間永遠對抗,雖然失敗是命中注定的。對時間的發現是人類最大的悲劇也是最大的幸事,否則,人類真的是“天地的芻狗”了。對於扶柩回鄉的鶯鶯來說,春天好像在一沉吟之間就到了柳樹梢頭,青春期的哀愁與喪父的傷痛也就這樣潛滋暗長。故事的開頭注滿了不祥,春風和月色暗藏了明媚和妖艷,樂曲的過門因遍佈偶然而顯出刻意的機巧。春天真是一個錯誤的季節。按霓裳舞六么啊,半步節拍莫錯。按霓裳舞六么,青春的鶯鶯和着時間的節奏舞成一個白色的精靈,舞成一個飄渺的符號;西廂的月夜,春露如水,月華似刀。獨舞的美妙與寒涼,霓裳的哀戚與徊徨,鶯鶯一人飲盡;追憶的落寞與悲傷,六么的艷麗和惆悵,鶯鶯一人品嘗。對春天的理解,對生命的感懷,對時間的把握,使大家閨秀、漂亮美眉崔鶯鶯小姐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寺廟在傳統的理解中,寺廟的形而上指向是“四大皆空”,形而下指向卻是性與欲的壓抑。作為佛教在俗界的象徵,寺廟給人的感覺是複雜的。當把寺廟的形而上作用和形而下效果結合起來考察時,其合成能量會更加匪夷所思。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