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婦人之仁”(2)
翻翻史書,有個有趣的現象,所謂英明君主(尤其是開國之君)的嗣子多數比較懦弱。除了遺傳和環境的因素,馬上得天下的君主,為了表示自己不是馬上治天下,往往請飽學宿儒來給嗣子當老師。教着教着,就被“教壞了”,真箇“恭敬慈愛”起來了。在英明君主自己,他很清楚天下究竟是怎麼來的。“仁”這個東西,是用來讓最大多數觀眾看的,要是獨獨自己信起來,就糟了。眼見兒子居然被教傻了,怎能不一肚子氣。嬴政看不慣扶蘇,劉邦受不了劉盈,劉徹討厭戾太子,原因就在此。元帝劉示做太子時,有一次談話中,說父親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變了臉色,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他狠狠罵了一頓儒生,哀嘆道:“亂我家者,太子也!”—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這可不是儒學的錯,是儒生的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本就是一個都不能少。然而,話又說回來,在缺乏有效約束機制的情況下,社會的安定有賴於統治者的治國理念,推行“仁政”,不管其動機如何,對被統治者都是一種讓步,相對而言百姓得到的好處多一些。即使劉邦是個流氓,項羽是個貴族,落到劉邦的手裏,比落到項羽的手裏要好。太史公深明此理,所以人格上,他隱隱推崇項羽;可是治天下,他以為還是劉邦強點。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