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龐然大國
太空人在太空中飛翔,他們看不到金字塔、宮殿、教堂和摩天大樓,但他們卻能夠看見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中國的長城。它顯示了巨大的中國所面臨的中心問題:對外抵禦來敵和對內維護統一—這正是修建長城的目的。在從遊獵生活過渡到定居生活的時期,中國內部顯現了很大的時間差別。在黃河流域,人們自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生活在農村和小城市中。而從內地卻仍然有遊獵的強悍部族前來襲擊城鄉的居民。中國的社會歷史上很少有和平時期。眾多小的城邦之間頻發戰端。即使當第一位商朝的國王經過長期鬥爭於公元前1500年建立起第一個諸侯國家以後,時局也仍然不能平靜下來。各個地區和城市的大大小小的統治者都有自己的軍隊,根本就不聽從遙遠的國王的政令。國王自己也沒有足夠的手段,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土中貫徹自己的意志。在後來的一千年裏,這種狀況基本沒有轉變。這個時期,大多數中國人是貧窮的農民,生活在分散的農村中。他們飼養着犬、豬、羊和雞,使用簡單的石木工具。如果天氣和流竄的盜匪不騷擾他們,他們還可以勉強生活。否則就會陷入饑寒交迫的苦難之中。但城裏人的生活卻不是這樣。那裏已經有了富裕的居民,住在木房子裏,身穿麻、毛甚至是絲制服裝。而且還握有青銅武器和首飾。在城市中還發展了漢字,其基本造型至今沒有多大變化。中國人篤信神靈和祖先,因為他們相信,人的精神死後仍然存在。為了給神靈留下好印象,為陰間的家人造福,他就必須在生前有所供奉。犧牲品大多是牲畜,在個別情況下也有活人。和印度一樣,大約在公元前500年,中國也出現了一個批評時政的人:孔子。他不是一個王子,但卻是一個高官的兒子。本人也曾為官,但到了35歲時被開除,因為他過於坦率表達自己的觀點,根據他的看法,這個國家弊端甚多—有異端邪說的人即使在兩千五百年前,也是上司的眼中釘。而實際上,孔子的想法對國家是善意的。他希望有一個統一的國家,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相互間沒有爭鬥和戰爭。在這個國家裏所有的人都應該參與國家生活,並為之工作,這樣,人們就可以和平共處了。他只是口頭傳播的學說,首先是關於和平共處的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他的核心警句。孔子的出發點是,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就必須設法,使其保持下去。首先要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孩子們必須學會相互尊重和相互愛戴。對孔子來說,家庭就是“人之根基”。就像父親對待家庭那樣,王侯們也應該在道德上成為臣民的榜樣。當他的弟子問他,應如何對待神靈和祖先時,孔子回答說,照顧周圍的人,比照顧神靈和祖先更為重要。他的學說對中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主要是在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後220年)。漢朝的第一任皇帝,經常去拜偈至今存在的孔子陵墓,並讓人在孔子的家鄉修建廟宇。從此以後,孔子就被奉為聖人。孔教從中國傳播到整個亞洲。直到今日,它仍然是那裏的重要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