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老歐洲殖民國家在世界上都失去了它們的主導地位。1945年以後出現了一股擺脫殖民主義的潮流,亞洲和非洲大部分國家在二十年時間裏都先後取得了獨立。總的說,英國基本是以和平或至少是不流血的方式放棄了殖民地,但法國、荷蘭、比利時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卻均進行了殘酷的戰爭后才獲得了獨立。然而,獨立慶典剛剛過去,就立即顯現出來,這些國家都面臨著什麼樣的嚴峻形勢。各方面專業人才極度匱乏:管理專家、工程師、醫生和教師。此外,在很多勉強促成的新興國家裏,還很快就出現了種族、宗教和社會矛盾。例如在坦桑尼亞就有120多個部族,各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部族之間不斷發生軍事衝突,使得本已困難重重的年輕國家的局勢越發舉步維艱。第一批大多來自獨立運動的黨派和政府,都標榜主張社會革命和民主。他們決心消除社會不平等,要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使古老傳統和現代成果結合起來。“我們飄浮在兩個文明之間”,尼日利亞的女詩人這樣寫道。但這種飄浮狀態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由於缺乏民主的文化傳統,**的執政形式隨之應運而生,均是由一個政黨、一個部族或一個軍事委員會或者一個人進行統治。由於統治者常常只是從個人的利益出發看問題,所以很多國家的人民不得不又走上了苦難的歷程。戰爭、內戰、經濟不成熟和貪污**,導致了全體人民的貧困和飢荒。工業國家也對這一發展負有責任。他們—特別是美國—雖然自五十年代開始就提供了發展援助,但卻忽視了—就像老殖民主義者一樣—對這些新興國家的組織結構施加影響,使得它們經濟上獨立,能夠具備生存能力。對工業國家來說,它們仍然是原料和銷售市場。冷戰期間,這些“發展中國家”都被拖入了東西衝突之中。東方支持革命的集團和政權,試圖推動**世界革命的向前發展。對西方來說,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建立了一種“多米諾理論”:如果一個國家崩潰,變成了**國家,它就會引起連鎖反應。而這一點是西方必須竭力防止的。所以,他在反擊行動中甚至支持**的獨裁者,他的原則: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美國在認為必要時還直接插手戰爭。例如六十年代中期在越南,在一段時間裏,它派出了五十多萬軍隊,參與了這場殘酷的反對北越**的戰爭。美國大規模的轟炸導致無法估量的破壞,最終引起了全世界的抗議,也包括在美國國內。在越南,美國這個“無限可能的國家”第一次在它的歷史上痛苦地知道了,並不是什麼都可能的。1973年雙方簽署了停戰協定,美國雖然撤回了軍隊,但戰爭卻仍在進行。兩年以後,北越取得了勝利,成功地統一了國家的南北兩部分,成立了**統治的人民共和國。但“多米諾效應”卻沒有出現。在東西方鬥爭中,為了儘可能向原來的殖民地施加影響,對所謂的發展中國家出現了“第三世界”的概念。“第一世界”是指富有的西方民主國家,“第二世界”是東方陣營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國家逐漸試圖擺脫兩大陣營的控制,以便能夠更好地追求自己的利益。1955年4月,它們第一次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了會議,來擬訂的自己設想。它們將在未來以第三種力量干預世界政治。它們的領導人物是印度總理尼赫魯和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然而,儘管第三世界的不結盟國家在數量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集團,但第一和第二世界卻仍然繼續決定着國際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