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競選組織的比較

第四節 競選組織的比較

在選舉大環境不變的情況下,一個有效的競選組織常常會“塑造出”一位總統;反過來說也一樣,每一位當選的總統背後都有一個強力有效的競選組織。一個有效的競選組織一般都有以下一些特點:競選人員之間齊心協力、不“爭風吃醋”;“知彼知己”,對自己的候選人及對手的候選人瞭若指掌,能設計出有效的政治廣告,抬高自己的候選人,貶低對手;統一管理信息,對於來自對手負面的攻擊性的言論能在第一時間及時反駁,不讓“流言”滿天飛;最重要的是對於總統候選人的競選主題、競選日程、競選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使總統候選人的精力、金錢能夠實現“效益”最大化:讓更多的選民了解候選人的正面主張,使候選人在民意調查中的支持率不斷增加或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從近些年的歷史來看,民主黨的競選組織雖然在手段的創新上可能比共和黨的競選組織要多,但在競選組織內部管理上常常不如共和黨的競選組織,出現這種現象也可能與兩黨的風格有關:民主黨過於強調民主化管理,而共和黨傾向於等級化管理,強調權威。在2000年的大選中,這一特點反映得極為明顯:戈爾的競選組織不時爆出內部管理紊亂、競選人員“來來往往、出出進進”的新聞,而小布殊的競選組織里則都是忠誠的朋友,其中尤以競選組織主席唐納德?埃文斯(現為布殊的商務部長)、競選戰略家卡爾?羅夫(現為布殊的高級顧問)、公關主任卡倫?休斯(曾任布殊內閣的媒體顧問)組成的奧斯汀“鐵三角”有名。估計布殊連任的競選組織還會是原班人馬(卡倫?休斯已表示要在夏天回去幫助布殊,身為商務部長的埃文斯可能走不開)。從現在的情況看,克里的競選組織似乎有點兒像戈爾的那種架式。4月份傳出的消息說,克里班子的媒體顧問發生爭執,預選中的得力顧問、原競選經理吉姆?喬丹僱用的吉姆?馬戈里斯(來自GMMB諮詢公司)走人,而親近克里現任競選經理卡希爾的鮑勃?施拉姆(來自施拉姆?迪萬?多尼龍諮詢公司)成了最大的獲益者。我個人覺得這是克里競選班子的一大失誤!競選班子不團結,臨時“換將”會使主人受傷害!克里競選策略的另一個失誤是將愛德華?甘迺迪當作一個寶貝,卻不知道甘迺迪是雙刃劍,既可以增加民主黨基礎選民的投票率,又可能使遊離選民害怕!克里的班子希望愛德華?甘迺迪能幫助克里得到俄亥俄州、密蘇里州和佛羅里達州,他們以為甘迺迪在就業和醫療照顧問題上的觀點很受歡迎!如果說,克里在預選中選情告急時他還能找人“救場”;在正式選舉中如果選情出現危急時他能找誰?克林頓似乎應該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克林頓是公認的“最佳競選運動員”),可以充當克里的撒手鐧!然而,考慮到克林頓名氣和張揚的風格,克里的競選班子可能不敢用他!更何況,原定於6月份出版的克林頓自傳已經讓克里的競選班子深受困擾,擔心克林頓的簽名售書會吸引媒體眼球,從而分散了選民的注意力,搶了不久后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勝出的克里的鏡頭。克里的競選組織真應該好好想想如何有效而又可控地利用“克林頓”這一競選的有效武器(想想看,在2000年希拉里競選紐約州參議員時,克林頓的站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克里的競選組織還犯了一個錯誤,他們允許他在佛州籌款時說,外國領導人支持他,希望他當選。他不知道這也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第一,願望不等於現實;第二,投票的不是外國領導人,而是美國人;第三,美國人有強烈的民族主義,他們不大可能受外國人的看法的影響。這充分表明克里太不了解當代美國社會,太脫離人民群眾,太高高在上。外國人越支持他,越使他看起來像代表外國的領導人,越容易引起美國人的反感。3月2日,當克里剛剛贏得“超級星期二”的預選、鎖定勝局時,英國的《金融時報》就在3月3日的一篇評論中表示:歐洲人希望克里打敗布殊。在歐洲人眼裏,布殊經常被描繪成“魔鬼”,“失去理性的好戰分子”,“對盟友不屑一顧”,而且“非常愚蠢,經常受一些特殊利益集團的驅使和奴役”。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出身於外交官家庭、在瑞士上過學、會講法語的克里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他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18年的任職經歷使他在國際事務方面有經驗,會更加理性地看問題,認識到國際事務的複雜性。他們認為,如果克里當選,對修復大西洋聯盟關係有益無害。如果布殊獲得連任,他們對於美歐關係不抱幻想。他們把美歐關係的改善放在2005年:希拉克私下表示,除非美國發生政權更替,否則法美關係不會有什麼變化;被美國視為“拉攏對象”的施羅德也對布殊不抱好感,支持伊拉克戰爭的西班牙首相阿斯納爾在1月公開表示:歐洲人不喜歡布殊,並在3月份西班牙的大選中失敗。連與布殊“並肩戰鬥”的英國首相貝理雅也婉轉地表示他更希望克里上台。領導人如此,老百姓如何呢?2003年《國際先驅論壇報》對法國、德國、英國和意大利人作的調查表明:70%以上的歐洲人認為布殊的外交政策只考慮美國的利益而不考慮歐洲的利益。然而,歐洲人的傾向與美國的傾向並不重合。因此,歐洲的“反布之聲”對美國大選不會起到很大影響。2000年大選時,歐洲也是一邊倒地支持戈爾,結果布殊還是入主白宮了。然而,即使是一個良好的競選組織也不能違抗現實。有時形勢的發展超過了候選人可以掌控的地步,如1968年反戰運動的高漲使在職總統約翰遜不得不宣佈放棄競選連任;1980年的伊朗人質危機使卡特的競選連任組織徒嘆奈何,他們也知道要“將狼擋在門外”,然而“狼”還是進來了。在飛速發展的形勢面前,無論政治廣告如何把卡特塑造成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選民還是不相信卡特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因為新聞里全是人質危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挑戰布殊:克里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挑戰布殊:克里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節 競選組織的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