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
生活中一個最令人心理滿足的經歷是:你感覺你能控制世界的重要部分,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有多種心理和物質作用:它們能提高學術成績,增強社交技能,而且能預防各種疾病—從一般的感冒到抑鬱症。相對而言,沒有自我效能—好像你是一個木偶,處於“主宰你的人”的控制之下,將引起許多的不適。事實上,眾所周知,無法控制或“無助的”的感覺是大多數非生物學根源的抑鬱症病例的主要原因。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經常促使自己表現得很糟糕,因為他相信,表現“適當”(這樣,他將取得成功)將使他處於父母的控制之下。許多不在乎社會排斥的孩子促使自己學習成績不理想,目的只是要獨立自治。表面上自欺欺人的孩子很快就發現,傷害自己是適合的並能得到回報—如果媽媽和爸爸重視的話。那些急切期望孩子實現他們理想的父母對後進生的不理想的成績單的典型反應是聘請指導教師,尋求教育的幫助,哄騙和賄賂孩子,以及其他類似的行為。一旦這種反應模式或反應過度模式固定下來,後進生就與他們父母進行完全的角色轉變:一個曾經受傷害的孩子現在成為操縱者,父母成為孩子所控制的木偶。這麼多年輕的孩子受到控制,做一些自欺欺人的行為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自我陶醉的父母過分注重獲取一個成功的孩子能給他們的回報:“我的孩子是一位榮譽學生”,將來要到哈佛去讀書。然而,有時候,當孩子不能達到他們自我陶醉的父母的要求,他們就必須勉強同意在數十年內受到父母的控制。當這種情形存在的時候,一些問題就會相繼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