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東向東,再向東》之創世記(7)

《向東向東,再向東》之創世記(7)

亞伯拉罕一生的年日是一百七十五歲。至此,《聖經》中記載的人類歷史11,746年已經過去了。從這裏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聖經》承認或記載的亞當到今天的人類文明是大約15746年。因為加上了亞伯拉罕以來的4000年。以實瑪利兒子們的名字按着家譜記在下面。長子是尼拜約,又有基達、亞德別、米比衫、米施瑪、度瑪、瑪撒、哈大、提瑪、伊突、拿非施、基底瑪。這是以實瑪利眾子的名字,照着他們的村莊、營寨作了十二族的族長①。以實瑪利享壽一百三十七歲。他子孫的住處在他眾弟兄東邊,從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書珥,正在亞述的道上②。我們有理由認為,他們去了中國,甚至更遠。首先,從KJV的翻譯(見註解2)只能看出他們是朝亞述(Assyria)方向走去,但目的地看來並非那裏。當時的印度半島已經被雅利安人佔領,所以這批人至多可以從印度過境。另外,還有一個疑問是,4000年前的Assyria到底是準確地指兩河流域地區呢還是所有亞洲地區?古代邊界和地理概念。有那麼清晰嗎?大家是否注意到“Assyria”和今天的亞洲“Assia”是多麼地接近!他們這個辭源上的聯繫怎麼解釋呢?圍繞着這些一連串的語言問題需要一些專家來解答。“andhediedinthepresenceofallhisbrethren”中的“die”確實不能理解為“死”,已出版的漢語《聖經》版本也沒有翻譯為“死”是正確的。同時我懷疑《聖經》中許多所謂“die”都並非為“死”,而是“一種景況的轉差”或者“被驅逐消失”。所以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他離開的時候眾兄弟前來送行”。這個“die”用得很漂亮、傳神。另外一個版本說到以實瑪利建立的新國家的位置“在埃及的東方”。我的心在狂跳,以上所有這些信息表明,以實瑪利的家族所處位置只能是印度半島或者中國,甚至美洲!這是由《聖經》三種不同的版本表達的信息比照的結果。首先,地理上“在埃及的東邊”只有三個地方:今天的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半島,還有一個是東亞和北美洲。但是,“AndtheydweltfromHavilahuntoShur,thatisbeforeEgypt,asthougoesttowardAssyria”卻限定了他們是從迦南朝東北方向走的!既不可能是阿拉伯半島,也不可能是非洲,更不可能是亞述,因為那裏是他們祖先日思夜想的地方,他們就是從那裏被分家出來的,現在連迦南這個次要選擇也沒有了,只能是個“下下選”,到更遠更荒蕪的地方去,那裏只能是東亞!並且他們在新的地方“建立了他們自己的新的國家(theircountry)”。這支遷徙大軍的突然到來,徹底改變了中國當時的政治面貌。中國原始社會就在大約4000年前這個時期嘎然而止,一般意義的國家雛形出現,堯舜禪讓制突然變為家族血緣繼承,青銅器突然出現並代替了紅陶文化。從文明核心地區遷來的人們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國家。至今在中國境內沒有找到青銅這一發明的研製過渡期產品,直接就是成熟的青銅文明。青銅是一種多樣合金,不是一種自然產品,是一種科學發明,與紅銅不一樣。那麼中國人在4000年前突然間如何得到了青銅技術至今是個迷。假如是埃及人夏甲帶來了青銅技術,問題將迎刃而解。夏甲如果就是“夏后”,則到達中國之後的以實瑪利就是“禹”。禹既沒有按照以往中國當時的原始社會進行禪讓,同時也沒有按照當時的傳統把王位傳給兄弟,而是傳給了兒子“啟”。傳說這個安排曾經遭到一些元老的質疑,但馬上被平息了。中國的統治地位世襲制由此開始。傳說禹建都於陽城①。從發音上我懷疑“啟”是以實瑪利的這四子之一:基達、提瑪、伊突、基底瑪。但我最懷疑的是“伊突”,因為他的發音最有可能:Jetur。並且,我們不要忘記日後商朝有一位尊貴的俘虜就叫“伊”,當然堯的後代也有叫“伊”的可能。商朝的伊尹生活在我的河南老家嵩縣。那裏在古代是中國最“發達”地區之一,從仰韶時期就開始了,夏朝時期為附屬國。當我知道伊尹名叫“摯”時,我迷惑於他為什麼又叫“伊”。不僅古代埃及國王自稱為“太陽之子”,夏朝帝王也稱呼自己為“太陽神”,難道“伊”也是一個自稱為“太陽神”的人嗎?因為古埃及“伊”就是“太陽神”。另外,“伊尹”又稱“阿衡”,難道這是“Amon”的翻譯嗎?這是埃及人稱呼“太陽神”的另外一種叫法。嵩縣之“伊”很可能是個自稱“太陽神”的部落首領,後來被俘,淪為商湯妻子的奴隸。“伊尹”一個人擁有如此多的名字其實是不奇怪的,在後面我們會看到古代中東人有改名字的習慣,一個人一生有三、四個名字是很常見的。這個多名的習慣甚至在上個世紀也一直存在於我們中國人當中,一個人不僅有普通名字,另外還有“字”、“號”,再加上一個小名,一個普通人起碼會有四個名字。比如商末姜子牙,名尚,別號飛熊,字子牙。皇帝、大臣等還會多一個名字:謚號。但這個多名多號的傳統想必自商周時期就有,並且只能王公貴族如此,至漢魏平民百姓才享受到多名的樂趣,這些史實令人玩味,背後頗有深意。嵩縣這裏曾經是豫州伊闋地,商代為有莘之野,又稱空桑②。嵩縣獨特的地理特徵使其成為古代文化匯粹之地,我深為出身在這個具有如此特殊豐厚人文資源的地區感到幸運。我甚至懷疑,假如沒有故鄉深厚的人文背景,我是否可以做出這整個破譯工程。夏朝姓“姒”(si)。“姒”的含義《辭海》解釋為“諸妾年長者”,“夏甲”符合這個身份。《辭海》還說:妯娌之間也稱呼“姒”。對以上我們可以解釋為一句話,亞伯拉罕的其他妾也來到了中國,但總體以“夏甲”為大。事實上,《聖經》確實說只留下了“以撒”在迦南,其他的都離開了。自大禹開始,中國有許多治水專家出現,這應該是從埃及來的一種文化傳統。埃及有著名的尼羅河,經常泛濫成災,儘管一直沒有徹底治服,但是埃及人肯定在幾千年裏積累了豐富的治水和測水經驗,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大型水利工程。恰好中國的夏朝是中國人大力治水的開始,而且夏甲本人即為埃及人,以實瑪利的妻子同樣也是埃及人,這些都奠定了夏朝的埃及色彩,治水必然成為這個朝代的主要特色和功績。我認為,中國的“母系氏族”並非如傳統歷史觀中的介紹它是“父系氏族”之前的一個必然階段,而是一種巧合與偶然。母系氏族只是東亞的一個特殊現象,它既不明顯表現在中東(看《聖經》中的家譜就可以明白全是以男性為主),也不表現在古代歐洲,只多出現在東亞或中國。其奧妙正在這裏:中國的第一個王朝是從一個女人開始的,並且他的丈夫根本沒有過來。這奠定了女人統治社會的傳統基礎,並且形成了長期以女性統治家族的隱性傳統——約略可稱“女主內、男主外”。商朝基本上採取了同樣的模式,進一步強化了“母系氏族”的特徵。這一政治制度進入文化領域,最後形成了中國整體文化的陰柔特性,幾千年來一直到清朝都可以看到“賈母威風”,究其根源這些都是由特殊歷史影響構成的。可以說,歷史上母系氏族的存在是不斷遷徙分家的一種結果,而不是傳統歷史教科書中所說的發展階段的一種必然。中國的周朝明顯沒有母系色彩,原因可能是整個“但人”家族的出走。所以我們可以在少數民族中查看,“母系氏族”特徵明顯的肯定為夏朝或商朝後人,否則可疑為周朝後人。因為周朝過來的領袖不再是個女性。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國北方草原民族普遍明顯尊重母親而忽略父親存在,基本上可以肯定他們不是周朝後人,而是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的“夏人”或“商人”(甚至更早來到中國的人),他們的歷史與中原文化同樣久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向東向東,再向東》――《聖經》與夏商周文明起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向東向東,再向東》――《聖經》與夏商周文明起源
上一章下一章

《向東向東,再向東》之創世記(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