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談讀書(1)
讀詩的時候,血是熱的在寫下詩歌這兩個字時,看書架上的幾本詩集被翻成的那種破舊樣子,讀詩的歲月與心情很快就回到眼前。還算幸運,進了大學校門,朦朧詩已經浮出海面,我們成了有詩讀的一代人。那本雲集了朦朧詩代表作的《朦朧詩選》被翻得早已發黑,和它旁邊那些翻過一遍就放下的書比起來,詩集便顯現出它的卓爾不群來。在所有的文學作品裏,詩歌是最為濃縮的,與其說它是由筆寫成的,不如說是由詩人們的血和淚濃縮而成的,也因此,讀詩便體會到一種強烈的心靈碰撞。“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這樣的詩句早已刻進生命中,思考也因此而產生。讀詩的時候,血是熱的,也因此,詩歌多屬於青春歲月,但歲月滄桑,短短几年,讓人熱血沸騰的詩歌季節便悄然隱去。由於和詩歌深深地結過緣,便時常想在新詩中找感動,但遺憾的是,可讀的詩卻慢慢沒了。於是知道,讀詩的快樂與震撼只能在回憶中尋找。小說讀到後來,就有了依依惜別的牽挂讀小說是閱讀中最好的從現實中逃離的方法,拿起或厚或薄的一本,幾頁下去,生活的時空便與小說中的同步,然後和主人公同喜同悲,深深地投入后,還會時常感覺到自己變成了主人公,那種感覺就更加刻骨銘心。即使小說讀完合攏,一時間還無法從虛構的情景中擺脫出來,有好長的彎要轉,好的小說一般都有這樣的力量。1993年年底,有很長的時間,我是在唐浩明的《曾國藩》中生活着。進了書中便忘了身邊的世界,曾國藩喜的時候我喜,悲的時候我悲,等到快讀完的時候,竟開始有了一種依依不捨,讀的速度明顯故意放慢,希望和這本書的告別晚來一些,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書終於讀完。掩卷之後,告別的感慨讓我在空空的屋子裏飛也似地寫下幾千字的筆記,然後空空落落好幾天。不過,讀長篇小說的時候畢竟少了,那種很長時間不知肉味的快樂也因此變少,但不長的小說卻似乎精品更多。這幾年中,以余華的《活着》、《許三觀賣血記》,劉恆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最讓我讀後擁有再讀的衝動。也許目前的中國作家在不到20萬字的中長篇小說的創作中功力最深,作品的水平也最高,因此閱讀這個長度的小說,自己最有信心,結果也往往是這樣。散文讓人找到讀書樂趣讀散文是一種最好的交談,一個散字讓寫的人和讀的人都放鬆下來,好的散文不是讓人一口氣讀下去的,而是讀一會兒樂一下,或是讀一會兒愣一下神,而且讀散文時最好有音樂有好的心情。好的小說有一種麻醉的作用,可以讓你不知身在何處,而好的散文卻不會這樣,它時常提醒你是在生活之中。不過現在讀散文並不是件太輕鬆的事,散文一熱,寫散文的人就多,而寫的人一多,水平就參差不齊了。時間本來寶貴,如果很多閑暇被劣質散文佔了去,那享受就成了苦澀。也因此,我在讀散文之前,選擇時常是慎重的。那些在好幾個地方開專欄的作家,他們的散文我不讀,小女人散文不讀,過分風花雪月的不讀,急就章的不讀,太前衛的不讀……雖然如此慎重,但也時常看走眼,不過往往讀過幾段,劣質的也就讓你斷了往下讀的念頭。比如有的名家,明明過去散文一直寫得不錯,可突然間,一整本新作讀了卻讓你有買到假冒偽劣的感覺,那就只有把新書放上書架,讓灰塵去和它靠近。但千萬別因為沒遇到真貨就躲開散文。在諸種文體中,散文是最容易讓人找到讀書樂趣的。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無論是深秋還是初春,一篇好的散文,讀過之後,都會讓窗外的平常景緻變得美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