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對着壓力做鬼臉
研究壓力於人類身心影響最有名的加拿大醫學教授賽勒博士曾說:“壓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們,不要認為壓力只有不良影響,而應轉換認知和情緒,多去開發壓力的有利影響。身體的抗議我的一個醫生朋友曾經對我說過,他發現很多來內科、神經科看病的“患者”,其實並沒有什麼實症,與其說他們頭痛、失眠、胃潰瘍、胸悶,不如說他們患上了“心身疾病”或者說是一種壓力病,因為壓力太大導致身體出問題的人大概要佔到30%之多。而來自美國的統計數字就更令人驚訝了,據悉,在美國,約有75~90%的人看病是和壓力有關。對此,有心理學家指出,壓力具有一種身心互動的“個性”,它不只會埋藏在內心深處,更常藉由身體傳達抗議的心聲。如果一個人對壓力不予理會或不會排解的話,壓力就會逐漸變形,並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地侵蝕健康。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十大死因里的心臟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都和長期壓力加劇心腦血管的負擔有關,那些有時間緊迫感、懷有敵意與高度競爭心的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竟然是一般人的7倍,心臟病突發的可能性則是一般人的兩倍。不僅如此,壓力累積,如果又沒有出口,有的人就會走進死胡同,甚至鑽進絕路。一項針對東南亞人的統計顯示,2002年自殺占青年人死因的排名已上升到第三位,佔中年人死因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類似的情況在日本也很嚴重,其主要原因就是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競爭過於激烈,不安定感強,心理壓力過大。與此相關的便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多。從表面上看,不良的工作環境,不適應的工作崗位,不樂觀的前途,不協調的人際關係,不穩定的朋友圈,不和諧的家庭關係以及有限乃至貧乏的娛樂生活和健康問題等,都是產生壓力的原因。但從根本上看,真正的壓力則來自不正確的自我認識和信心不足。一般來說,壓力並不一定和職位、財富成正比,比較容易感受到壓力的,往往是不懂得說不,拿得起、放不下和事事求完美的人。心理學家稱,求完美的人,大事、小事都要求自己要做好,到最後就容易演變成不分輕重緩急,然後時間就不夠,有壓力的情況下,事情反而做不好,這樣就會懷疑自己,會想要做得更好,但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反而做得更糟糕,最終會產生對自己十分失望的情緒,沮喪和憂鬱就會趁機冒出來。過於敬業的人也比較容易感受到壓力。有的人很多事情都不放心交給別人來做,怕麻煩別人,就容易覺得壓力大。這些人的潛意識裏,希望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人,當然備感辛苦。出人意料的是,研究發現,女人的焦慮往往超過男人。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由於女人們更愛方方面面地考慮問題(她會考慮自己的工作、體重、人際關係還有感情),所以女人們比男人更經常感到壓力。環境的改變會使壓力就此“轉彎”。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女學生,由於功課壓力大,同學之間競爭激烈,導致頭疼不已,每天都要服藥“減壓”。後來,她移民到新西蘭,課業輕鬆了,環境優美了,人際關係簡單了,不僅功課總是第一名,而且再也不吃藥了。壓力小了,身體就不再像以前那樣抗議和示威了。與壓力一起成長有朋友給我來信,問如何去除壓力,我對他說,去除壓力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為壓力永遠都不會消失,就像呼吸一樣,如影隨形,無從逃避。一個人,在每個生命階段,都會有壓力相伴,不同的只是性質與強度。事實上,迅速擺脫壓力是不可能的,你所能擺脫的只是對壓力的看法,任何重大壓力的減輕都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進行許多有意識的心理調節。對此,一位老中醫曾感嘆道,中國人面對疾病常有“斷根”的觀念,事實上,面對一些慢性疾病及其背後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與之融洽相處,要了解自己什麼時候容易發病,什麼人或事帶來壓力,如何避免,如何應對。心理學家指出,壓力是對精神和**承受力的一種要求。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是否受到壓力的不是外界的諸種因素,而是我們對這些因素作出的反應,因此說,真正傷害我們的往往不是客觀的壓力如何,而是我們自身的不良情況和反應,就象被人造謠一樣,錯誤的只是造謠惑眾的人,而非被攻擊者,只有當被攻擊者因此而憂慮、煩躁乃至抑鬱,造謠才變成了中傷,這就有點象對待狗,你越把它當回事,它叫得越厲害,越來勁。所以有一個作家說,“要把不快當作狗”。從這種意義上說,許多人的壓力都來自內心,是對壓力的錯誤認識導致了壓力的產生和加劇。應該認清的是,壓力是生活一部分,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壓力有其消極的一面,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就像冰雪造就了“渾身都是臉”(不畏寒)的愛斯基摩人一樣,適當的壓力也會使人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鬥爭的熱情,從而加強對自身潛力的挖掘,巴爾扎克不就是在債台高築的情況下,才寫出了曠世巨著嗎?歌手王傑也有着相似的經歷。王傑曾很坦誠地對記者說,自己從藝以來一直經受着很大壓力,“嚴格說起來,我的壓力可能比任何歌手都來的大。我處於一個尷尬的身份,在台灣大家認為我是香港歌手,在香港大家認為我是台灣歌手,在內地大家也不知道怎麼定位我。還有一些對我的猜測、少許的不友善,讓我很痛苦,工作壓力還讓我患了厭食症。不忌諱地說,我不是沒有想過(自殺)這個問題,我也曾經真的想過……可是我真的很不甘心,如果我就這樣不見了,那只有仇家會很快樂,但是喜歡我、支持我的人就會很難過。所以我想,我不值得那樣做,既然你們想打這場是非戰的話,我就跟你們打好了,但是我的武器是我的誠意、我的音樂,來轟炸你們,而不是用是非八卦。我很感謝很多朋友,他們都很支持我這張唱片,這場仗終於打贏了。”當然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巴爾扎克和王傑那樣在壓力下有更精彩的表現,但適度的壓力有時確實會讓我們做事更有效率。有心理學家甚至鼓勵我們,有時不妨要營造適度的壓力氛圍,增強動機,以便我們更有衝勁地去完成任務,激發潛能。心病還須心藥醫。緩解現實的壓力還是要從心理入手。以上班族最常擔心的遲到為例。有時我們所乘的車擠在車陣中,焦急地張望着車隊的蠕動,或者是等待着一個又一個紅燈的變臉……隨着時間一秒秒過去,心跳、血壓也跟着往上升。這時,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遲到了又會怎樣?難道比血壓升高還要緊嗎?有時這樣問問自己,我們就會發現有些壓力和恐懼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根本就沒什麼道理。當你意識到擔心對事情沒有幫助時,就是該放下它的時候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今天的壓力要今天清。因為壓力是會累積的,如果你不能及時“化淤”,哪怕是再小的壓力,日積月累之後就會成為一座火藥庫,只要一點小火花,隨時就有引爆的可能。“選男友的辦法”重壓之下,人往往會有最真實的表現,他的意志、品質、胸懷、幽默感和生活情趣都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很多平常日子看不到的一面也會展示出來,這也是觀察一個人最好的機會之一。有一位女士的想法就很獨特。她的相親地點從來不安排在餐廳、公園,而是安排在登山(特別是比較高的山)活動中,她以為這樣沒準可以看出對方真實的一面。就這樣,在這個獨特的相親之路上,她一直在默默觀察對方如何與同伴們互動,是只管自己走?還是會適時攙扶有難的同伴一把?懂得拿出東西與人分享,或者只悶着頭自己獨享?後來,她果真就此找到了一生的歸宿,至今生活得非常幸福,因為在那人身上她找到了她最重視的人格特質,比如善良、寬容和臨危不亂。無獨有偶,在西方的一個電視節目中,也同樣上演了相似的喜劇。這個節目是相識或不相識的男女參加,讓他們在一段時間內共同接受考驗,如高空彈跳、在陌生的國家旅遊、在街上完成節目要求的競賽等,贏家可以得到高額獎金,觀眾則在一旁窺視參賽者在各種挑戰的過程中,如何彼此討論、爭執,甚至撕破臉。經過長時間的拍攝製作,節目主持人發現“參賽者的關係大大改變了,大多數感情變得更好,少部份卻變壞了。”有耐人尋味的是,在面對壓力、完成挑戰的過程中發展出的“革命情感”,多半成為了兩人關係中獨有且難忘的記憶,這種緊密的“情感資產”,是旁人所無法取代的。許多參賽者後來都喜結連理,因壓力而催生出愛的花朵和果實。這些直接或變相的“選戀人的辦法”得到了運動專家和心理學家的認同和理論支持。運動關係專家的說法是:在從事各種戶外體能活動時,不論是高海拔登山、泛舟、開車或騎自行車,都能迫使對方展現日常生活看不到的那一面。而心理學家則認為,“在高度壓力的情境中,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很本能的ego(自我)會跑出來,從而展現平常不易出現的行為。”看一個人的未來其實也可以用這種辦法。如果一個人在過去的日子裏遇到過許多坎坷,承受着很大的壓力,但卻能夠坦然渡過,並且不流失理想和摯誠,這樣的人遲早是會成氣候的,至於能成多大的氣候,就要看時運和他個人的情商了。備忘錄:從某種意義上說,焦慮就是把興趣放在還沒有真正到來的麻煩上,因而,把使你焦慮的事情寫下來可以幫助你正確認識它,從而得以有效排解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北美地區因壓力所付出的代價每年超過2000億美元,其中在美國因為壓力所造成企業的損失就超過300億美元,在英國由於壓力所耗損的產值佔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強。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企業中,平均投資1美元在壓力管理上,在5年內可得到20倍以上的資金回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