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是怎樣成功的(1)

張元是怎樣成功的(1)

翻看張元的從影經歷,馬上能翻出一堆獎項來:1990年:《媽媽》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評委會獎和公眾獎。同年,他製作的兩部MTV《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與《一塊紅布》分別獲得美國MTV亞洲最佳MTV獎與三藩市金門特別獎。1992年:《媽媽》獲柏林電影節最佳評論獎。同年,開始拍攝故事片《北京雜種》。影片反映了中國當代青年的精神狀態,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搖滾影片。本片參加了眾多電影節:東京、多倫多、溫哥華等。1993年:《北京雜種》獲瑞士洛迦諾電影節特別獎。1994年:《北京雜種》獲新加坡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同年,完成紀錄片《廣場》和崔健的MTV《飛了》。年底,張元被美國《時代周刊》推選為“21世紀世界百名青年領袖”之一。1995年:《廣場》獲得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意大利國際民族電影節最佳人文紀錄片獎。同年,開始準備製作故事片《兒子》和《東宮西宮》。1996年:完成故事片《兒子》。《兒子》獲得鹿特丹金虎大獎與最佳評論獎。同年,與布魯塞爾藝術節共同製作了第一部戲劇《東宮西宮》,並攝製完成同名影片。該戲劇參加了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節、法國巴黎秋天藝術節、巴西聖保羅藝術節的演出。影片正式入選97年法國嘎納電影節。1997年:《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獎。同年,《東宮西宮》在意大利托米那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影片獎,在斯洛維尼亞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影片獎。1999年:完成紀錄長片《瘋狂英語》,參加99年10月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比賽。故事影片《過年回家》參加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比賽,並獲得最佳導演大獎等四項獎。拿獎對於中國導演已經是個習慣,電影拍完了,沒事就琢磨琢磨到哪裏去拿個獎來,才算是真正完成,不管能不能公映,投資能不能賺回來,先拿了獎,安慰自己一下再說。就算不能公映,好歹也賺了個名頭。第六代導演個個都是拿獎一族,也以此向外證明,我的電影是有藝術價值的。然而這個“藝術價值”是誰的藝術價值?我對各種電影節的獎項向來無甚好感,對那些評委會的評委也無甚好感。以至於現在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是中國導演拍的電影,被禁了,然後又到國外去拿過獎的,基本上我都一定不看。有時偶然碰見,看上一看,又讓我產生將這個習慣進行到底的決心。因為這種拿獎的行為,功利心太大——為什麼一些人拍了一部電影,就非要到國外去拿獎?對各種獎項如此執着的導演拍的片子,又怎麼可能是一部好電影?所以絕對不要因為某部電影得獎而去看它,否則你肯定會失望的。當然,你也有可能是一名獎項愛好者。從中國導演到國外電影節參評的影片看來,幾乎所有電影節對邊緣題材都十分感興趣。所以拿獎也大概可以有個速成法:邊緣題材+人際關係+被禁。曾有電影學院的學生問老師一個問題,一時被傳為笑談,他說:“老師,我拍了個特灰色的東西您能幫我拿到國外去得個獎嗎?”特邊緣、特灰色的電影首先不論能不能拿獎(搞不好當時還有別的更灰色的影片參評呢),但肯定是能入圍的,尤其是一些特別關注中國電影的電影節及相關機構,比如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中國不少地下藝術家患有獻媚的毛病,當洋人對他們有了足夠的關注時,他們就會搖身一變獲得地上的通行證。張元在這方面很成功,在這方面獲得的好評幾乎都與逆主流有關,他事實上每拍一部片子都能送出去弄一兩個什麼獎,騙取一些重現實環境不重藝術的人的青睞。現在他轉型了,拍了一些商業又不完全商業的商業片,這回是拿不了藝術片的獎了,於是又開始惦記奧斯卡。有時仔細想想中國電影,除了老謀子、陳凱歌、馮小剛等幾位屈指可數的導演,時常拍一些“國情電影”之外,剩下的就是一大堆忙着拍藝術片,忙着拿到國外去拿獎的所謂“地下導演”了。有人說,是電影分級制度沒有出台,導致了這樣的現象。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地下導演”對邊緣題材那麼執着?除了他們特有的人文情節之外,再加上“苦難說”,我想,到國外電影節拿獎的功利心,也是推動力之一。中國的導演時常被禁,是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導演不怕被禁,也曾經是中國的國情。因為被禁了,還可以到國外去拿獎,被中國大大小小的藝術青年及藝術中年們談論甚至崇拜。被禁的電影,在中國依然能夠通過盜版進行傳播,依然能使這些導演獲得口碑,這就是他們常年來積累的“資源”。張元的盜版光碟在成都可以賣到20元甚至更高的價格,相比之下,那些幾塊錢的其他盜版碟,就顯得相形見絀了。然而還是有不少藝術青年趨之若騖,這也是這些“地下電影”的盜版市場仍然得以旺盛,甚至“洛陽紙貴”的原因。然而《綠茶》和《我愛你》的盜版價格就降下來了,一般只賣到7、8塊錢,如此看來,盜版市場似乎是忠實的,它至少反應了一個文化群體的需求,小眾文化永遠是昂貴的,它可以使盜版賣到幾十塊,可以拿一部投資幾十萬的電影去換某個電影節的獎盃——這些都可以用“這是我的藝術追求”進行搪塞。因為它被賦予了那麼多意義,伴隨意義產生的,還有一些頑固甚至堅決的“犧牲”心理,因為這樣的行為是一定會被讚揚的。一些人曾經有剩下吃飯的錢去買書和打口碟的經歷,當他日後向人提起這些,即使有人懷疑他是個傻瓜,卻也不會指責這種行為的正確性。由此也可想而知,這些關注邊緣,討好小眾文化的人物,所獲得的偶像崇拜及欣賞,一點也不輸於大眾偶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十導演批判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十導演批判書
上一章下一章

張元是怎樣成功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