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神之都瓦坎文明之謎(1)
墨西哥的特奧蒂瓦坎古城是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一個重要遺址。這座被稱為“眾神之都”的古城,建築佈局經過周密規劃,集精妙的科學性和濃厚的藝術性於一體,個中潛藏着無盡的謎團。在印第安人的神話中曾有這麼一個古老的傳說:太陽死亡之後,天上的神靈紛紛彙集到墨西哥谷地。他們在經過簡短的商議之後,便一個接一個地跳進了火里,終於使太陽再次升上天空,照亮大地。從此,這裏便被印第安人稱為特奧蒂瓦坎,意為“眾神之都”或“天神降生的地方”。特奧蒂瓦坎古城坐落在墨西哥**卡特佩爾火山和依斯塔西瓦特爾火山山坡谷底之間,面積250公頃,西南距墨西哥城40公里,是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遺址。公元前800年左右這一帶即有人類聚居。公元前200年,在現城址西部出現了一個擁有7000居民、面積6平方公里的村落,居民以開採附近山區的黑曜石為業。從1923年7月起,墨西哥政府多次組織對該古城的考察活動,多年的考察終於揭開了古城的神秘面紗。按照考察隊成員伯朗教授的說法,特奧蒂瓦坎古城的發展根據文化特徵可分4個階段:公元前200年~公元初年為第一階段。此間城市初具規模,居民至少有3~4萬人,大部分居住在城市的西北部。城市的主要建築有月神金字塔、黃泉大道及其兩側的20餘座建築,並開始建造第一座水神金字塔。特奧蒂瓦坎成為整個墨西哥山谷的中心。農業生產也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出現了梯田、堤灌田和圍湖造成的湖濱田。公元初年~公元350年為第二時期,城市人口增至5萬人,修造了魁扎爾科亞特爾金字塔、月神金字塔台廟、水神金字塔的塔前附屬建築。公元350~650年為特奧蒂瓦坎古城第三時期,城市建築規模進一步加大,壁畫裝飾絢麗多彩,城市發展趨向全盛,人口達20萬。公元650~750年為特奧蒂瓦坎古城發展的第四階段。在此階段,城市突然衰落,出現權力真空期,原因不明,可能毀於自相殘殺或大火,也可能因其他原因被廢棄。公元1000年,托爾特克人佔據了城市部分地區,隨後又由阿茲特克人佔領,直至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特奧蒂瓦坎古城在全盛時期面積達20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是當時世界第6大城市,全美洲最大的城市。至今為止,它還是中美洲印第安文明城邦遺址中時間上存在最早的遺址,可以說,它是中美洲第一座真正的城市。長期以來,墨西哥政府有關部門對特奧蒂瓦坎古城遺址進行了有效而系統的挖掘、整理、開發和保護,修復了部分建築物。從山頂上看,古城佈局極其嚴謹,氣勢磅礴,規模巨大,中心突出。縱貫南北的黃泉大道像珍珠引線一樣將城市主要建築連成一體,大道長公里、寬40米。最北端有水神金字塔,坐北朝南,塔高米,分5層,底基長204米、寬137米。水神金字塔西南建有蝴蝶宮,為全城最華麗的建築,宮內圓柱雕刻有極為精美的蝶翅鳥身圖案。月神金字塔聳立於黃泉大道東側,北距水神金字塔700米,塔坐東朝西,正面有數百級台階直通頂部。塔前廣場兩側還建造有許多寺廟、神壇和宮殿。兩座金字塔皆用沙石泥土壘積而成,外覆以石板,並飾有繁複艷麗的壁畫。沿黃泉大道南行,終點東側有一座城堡,城堡內有神廟、住宅、方形廣場及其周圍15座金字塔式平台。魁扎爾科亞特爾金字塔神廟,即羽蛇神廟,是城堡內最雄偉壯觀的建築,現僅存神廟塔基,塔基斜坡上刻有印第安人崇拜的羽蛇神頭石雕,雕刻風格粗獷,形象栩栩如生。除黃泉大道兩旁的建築群之外,墨西哥政府還發掘出許多規模宏大的建築遺迹,其建築風格和壁畫藝術同樣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例如大道西側外的特迪特拉、薩庫亞拉、雅雅華拉和阿特特爾科宮殿神廟建築群,東側的特拉密密羅爾帕、霍拉爾潘、特潘蒂特拉建築,壁畫藝術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特奧蒂瓦坎古城的許多建築都體現出很強的科學性,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黃泉大道。“黃泉大道”之所以有這麼個奇怪的名字,是因為公元10世紀時最先來到這裏的阿茲特克人沿着這條大道進入這座古城時,發現全城空無一人,他們認為大道兩旁的建築都是眾神的墳墓,於是就給它起了這麼個名字。1974年,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美洲人大會上,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頓的人聲稱,他在特奧蒂瓦坎古城找到了一個適合其所有建築和街道的測量單位。經過使用電子計算機計算,該單位長度為米。例如特奧蒂瓦坎的羽蛇廟、月亮金字塔和太陽金字塔的高度分別是21、42、63個“單位”,其比例為1∶2∶3。哈列斯頓用“單位”測量黃泉大道兩側的神和金字塔遺址,發現了一個更加驚人的情況:“黃泉大道”上這些遺迹的距離,恰好表示着太陽系行星的軌道數據。在“特奧蒂瓦坎古城神廟的廢墟中,測得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96個‘單位’,水星為36,金星為72,火星為144。”城堡背後有一條特奧蒂瓦坎人挖掘的運河,運河到城堡的中軸線為288個“單位”,正好是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距離。軸線520個“單位”處有一座無名神廟的廢墟,這相當於從太陽到木星的距離。再過945個“單位”,又有一座神廟遺址,這是土星到太陽的距離,再走1845個“單位”就到了“黃泉大道”的盡頭——水神金字塔的中心,這恰恰是天王星的軌道數據。如果再將“黃泉大道”的直線延長,就到了塞羅瓦戈多山山頂,那裏有一座小神廟和一座塔的地基仍在。其距離分別為2880和3780個“單位”,正是海王星和冥王星軌道的距離。如果說這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顯然令人難以信服。如果說這是建造者們有意識的安排,那麼“黃泉大道”顯然是根據太陽系模型建造的,肯定特奧蒂瓦坎的設計者們了解了整個太陽系的行星運行情況,並懂得了各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軌道數據。然而,人類在1781年才發現天王星,1845年才發現海王星,1930年才發現冥王星。那麼在混沌初開的史前時代,是哪一隻看不見的手,為建造特奧蒂瓦坎的人們指點出了這一切“迷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