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奢華婚禮(3)
鳳輿到后,由正天使載振宣讀聖旨,皇后親自接旨并行禮。據庄士敦說,“她跪在地上,然後行一系列複雜的禮,包括六次手臂下垂、頭部微抬的起身,三次下跪和三次鞠躬。對於一個婦女來說,這種禮節等同於最尊崇的跪拜——九次屈身叩頭”。行禮畢,接受金冊和金印。與此同時,姜婉貞等又為皇后升入鳳輿而準備了。她們先燃藏香,在鳳輿內熏繞一圈兒,再熏皇後用以蓋頭的錦帕。熏完,將鳳輿內正中那柄“御筆用寶龍字如意”移到旁邊,請皇後手執蘋果和如意,搭上蓋頭,升入鳳輿。待首領太監剛剛垂下輿簾,抬轎的太監們便一個個伸直了腰板,經過內院、外院,一直抬到皇后府邸大門外,再換用太僕寺的普通轎夫,打道回宮。此時為凌晨3時許,天空晴朗,月亮仍然圓滿、明亮,月光皎潔。迎親儀仗隊的隊尾已經走出帽兒衚衕東口,還能見到皇后之父郭布羅?榮源跪在一片紅色的墊子上目送愛女入宮。鳳輿在長長的儀仗行列中,走南鑼鼓巷向東,經北皇城根寬街,南行過大佛寺、馬市大街,至丁字街向西,進東安門大街,渡橋入東華門,此時比預定的入宮時間(凌晨4時)稍早,為3時40分。這期間,月亮已經隱去,路燈又很稀疏,天黑下來了。然而,圍觀者仍是擠滿了街道兩旁,他們都很規矩地站在維持秩序的警察後面,以民國國民而看到清朝皇帝大婚的場面,實在是太寶貴的機會。觀眾裏面還有一位著名人物——梅蘭芳,他是在演完夜場戲吃飯時偶然碰上大婚儀仗的。許姬傳先生回憶說:1922年冬的一天,梅先生在東興樓吃晚飯,正趕上遜帝溥儀大婚,街上交通阻塞,梅先生和幾位朋友就到真光電影院樓上休息室看熱鬧。據梅先生說,只見一對一對的戴紅纓帽、穿官衣的人,騎着馬舉着旗槍,緩緩地前進着,好半天才過完。接着是一對對備着金鞍玉轡的馬,但沒有人騎,也同樣排着兩行隊。然後是全份鑾駕執事,包括金瓜鉞斧、朝天鐙和各種旗、纛、傘、蓋等,都是成對的,人都穿着校尉衣服,排隊步行。接着就是大鼓和號、喇叭等,但並不奏樂,街上靜悄悄地只聽見遠近無數的馬蹄聲。樂隊後面是一對對穿花衣、手提牛角燈的人。提燈的後面又都是騎馬的了,有幾對戴頂翎、穿黃馬褂、掛腰刀的,最後有兩個騎馬的人都是翎頂輝煌的,其中一個舉着“節”(京劇《蘇武牧羊》裏蘇武舉的就是這個傢伙)。後面就是一座有很多穿校尉衣裝的人抬着的“鳳輿”(“皇后”婉容就在裏面)。緊靠着“鳳輿”前面有幾對提爐的人穿着花衣,可能是太監。在“鳳輿”後面跟着的又是一對一對騎馬的人,戴着頂翎,穿着長的豹皮坎肩,手裏舉着豹皮槍。還有些佩刀弓矢的騎着馬的官員。這些儀仗,大概有兩個小時才過完。梅先生坐車回家時,看到臨街鋪面房上都站滿了人。梅蘭芳先生所見頗為真切,正可與大婚實況相印證。據記者報道,沿途圍觀者起碼有數萬人,而佩戴鋼質徽章的先生、太太、少爺、小姐,或乘汽車、或乘馬車、或乘洋車,往來觀禮,絡繹不絕。鳳輿經東華門進入紫禁城,又被緩緩地抬到景運門,太僕寺的普通轎夫就在這大理石台階下最後被撤去了,接過轎杠的太監們莊嚴而謹慎地把鳳輿一直抬到乾清宮前正衝著皇帝寶座的地方放下。從東華門到乾清宮,所經各門門座前後全部鋪設了棕毯,且鳳輿起落的幾處地方鋪設了紅氈。照滿族傳統,新郎要在新娘下轎之前向其頭頂上方連射三箭,為的是趕走黑煞神以確保平安。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另外一層意義:皇后地位尊崇,但在皇帝面前也是奴才,向她射箭表示她也必須接受懲罰。起初溥儀挺有興趣,接過箭來要射,卻被姜婉貞擋住了,她考慮到溥儀高度近視,大婚典禮的場合又不能戴眼鏡,一旦失手傷了皇后就不好辦了。溥儀聽了這話有道理,也覺得沒必要墨守陳規陋習,遂臨時傳諭把射箭儀式免了。按清宮祖制,在皇後下轎之際,前一日入宮的淑妃要親率女官和宮女等膝行跪迎,以示皇后與皇妃間的等級尊卑。溥儀想想似也無此必要,既已免了皇后挨箭,索性也別讓淑妃下跪了,於是再度宣旨免去跪迎之禮。溥儀被引導着先往洞房——坤寧宮東暖閣去了,有資格隨鳳輿來到乾清宮的王公大臣、清室內務府高級官員以及皇帝的師傅們也都退去了。鳳輿周圍只剩下姜婉貞等福晉、命婦、女官和太監,皇后這才由人們擁戴着走出鳳輿。姜婉貞立即上前接過皇後手持一路的蘋果和如意,又遞給她一隻寶瓶,這都是大婚典禮中必有的吉祥物品。隨後,攙扶着仍搭蓋頭的皇后,在手執珠燈的女官導引下,經東隔扇,進坤寧宮,來到東暖閣前。在這裏,新娘還必須照滿族習俗先邁越一隻預先設下的大火盆,以期將來的生活越過越紅火;然後再跨過馬鞍和蘋果,乞望婚後的日子平平安安。演完這些節目,姜婉貞才接過皇後手中的寶瓶,把她領到皇帝面前。這時,有人向溥儀呈遞一桿新秤,請皇上用秤桿揭開皇后的大紅蓋頭,這大約是滿族人讓新娘計劃柴米、儉樸度日的習俗。姜婉貞頗為細心,生怕毛手毛腳的溥儀挑着皇后的臉,便從他手中取走那桿秤。其實皇家的新娘談何節儉?於是溥儀伸手揭去了遮在皇后臉上的蓋頭,第一次看到她的美麗面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