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青遼備戰

第二百五十六章 青遼備戰

東萊尉張奮起初望見海上有大船逼近,還以為是海軍領取新船后巡視海疆。後來得漁民的逃回報告,才知是遼東方面的漢軍。遼東非何白的轄地,無故前來必是侵犯。只是東萊無艦船相抗,除了通知全郡國防備之外,只得眼睜睜的看着敵軍逼近登岸。

眼見遼東軍向黃縣湧來,更大大咧咧的兵分三路,包圍黃縣,獨留南面。頓時大怒,出兵千人截擊西面之敵。然而與遼東軍戰過一場,發現遼東軍並不比東萊兵強多少,只是勝在人多,這才心下稍安。雖對那望而生畏的樓船有些恐懼,但守城之念卻也彼堅。

一座巨大的牛皮大帳之中,柳毅冷冷的望着一名東萊士兵,厲聲問道:“你說什麼?東萊王已在半月前就被人鼓惑逃離了東萊國?”

“是,是……”那名已然奄奄一息的士兵有氣無力的應道,“此事還未流傳,就被壓下。他人不知,但小人是守衛王宮的兵卒,這才有所了解。”

先鋒大將楊武冷哼一聲,說道:“何天明果然是浪得虛名之徒,好好的一枚棋子就這般的失去,卻累得我等空跑一趟。柳將軍,我軍接下來該如何動作?”

柳毅沉聲說道:“主公命我領兵前來,一是看看能否將東萊王請至遼東,增我遼東的聲勢。二是取青州東萊之地,以觀中原的動向,看看有無可能進兵中原。既然東萊王不在東萊,那就取東萊之地改為營州,我好就任營州刺史之職。”

楊武皺眉問道:“青州目前屬何白治下,非一群烏合。且青州兵多,我軍兵少,我軍又是跨海而來,援兵全無。既然不能劫奪東萊王,就該早早退走,何必為了一個小小的東萊,大費力氣。”話語中有怪柳毅貪營州刺史一職之意。

柳毅搖搖頭,看着性情直爽的楊武失笑道:“打戰又豈是全憑兵多兵少,我軍是少,且無援軍。但在主公的率領下一戰破高句驪,二戰破烏桓兵,方能雄據遼東,稱霸一方。如今我軍兵心正盛,豈能一戰不打就輕言退兵的。”

“況且此戰主要是觀水師之爭,而不是陸戰。何天明陸軍縱強,但也不能下海進攻。我軍步卒雖少,卻有水師可用。青州數千里的海疆,陸戰縱敗,但哪裏不是我軍的進擊之處?且青州水軍目前尚不如我,因此無需太過在意何天明。總要為主公在青州奪得一處地盤,為進攻中原的跳板才是。”

……

渤海是華夏近海之中,最平靜的一片海洋,相對於風高浪急,時不時有颱風過境的東海、南海等地,渤海就像是太平洋中的一個小池塘一般。

據何白所知,這個時代對於航海業應該不是很重視,只要在青州搶到了這個先手,想成為海上的霸主應該不難。只要青州的海軍成熟了,張帆南下,一舉可以突破江東的沿江防線。孫吳今世想要割據江東,只怕是難上加難了。誰想此次的先知居然會落了空。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遼東這種同樣有半島地形的地方有水軍並不奇怪。但在北方突然出現一個很重視航海的諸侯就很奇怪了,尤其對方還來自那麼的一個偏遠僻地。遼東……

何白記得歷史中的三國時代,孫吳勢力首次經營夷洲台灣,到過琉球,以至於更遠的呂宋,不過那是在南方。江南水鄉的航運本來就十分發達,延伸到航海領域,有些特別的成就並沒什麼可稀奇的。

但是遼東,那等地方向來是中原王朝從來都沒有重視過的地方。那裏一貫是漢人眼中的蠻荒之地,流放罪民之所。最多是做為漢王朝的一個伸向匈奴一翼的爪子,在匈奴敗后,那爪子的作用也就失去價值了。至少在鮮卑人沒有雄起之時,它的作用並不大。

特別是後來的司馬懿征服遼東,並大肆的屠殺了當地的漢民后,將遼東拋棄送給高句驪。讓高句驪從而接納了所剩餘的漢人,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已的國家與民族自豪感。

從而遼東這裏就養出了諸多的惡寇,比如隋唐時代的高句麗,五代的契丹,宋代的女真,明代的滿洲韃子等等。從此,遼東就與大漠一般,先後都成為了中原王朝一個永遠的痛。真算起來,遼東之禍更甚於北方大漠。

儘管何白對這個時代的遼東了解甚少,但有些基本的常識是不會變的。公孫度是一方諸侯,獨立性比中原的諸侯還強。若是他的能力更強一些,或者是眼光更長一點,將會成為中原逐鹿得勝者的最強對手。因為最重要的是,他手中擁有一支成熟且成規模的海軍。

遼東軍是跨海而來的,一萬兵馬不算多,除了兩三千水兵之外,只有七、八千的馬步軍。以目前青州軍的實力,擊退他們一點都不難。但是戰事一起,想要收尾可就難了。

只恐公孫度是個不認輸的,又怕被袁紹挑撥,正面打不贏,就採取反覆騷擾的方式。就如彭越擾楚一般,那麼,青州全境都會面臨遼東軍的水上威脅。原本的海上天塹,反而變成了前線。

這會讓何白強取青州,截斷了歷史中曹操、劉備的發家之機。從而的精兵簡政、發展民生,採用“高築牆,廣積糧”奪取天下的計劃徹底破產。

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一是設法建設一支強有力的海軍來巡視海疆。以青州海軍目前的實力,雖稍遜遼東水軍,但自保不成問題。只是被動的等着挨打,這也太令人屈辱了。

在所有的兵種當中,海軍的消耗是最大的,無論是時間還是精力。而且想要守住數千里的海疆,在兵力上要比偷襲的敵軍多得多才行。

來自後世的何白,此世沒有人比自已更加了解防禦海岸線的難度了。那真的是處處防守,處處都是漏洞。而且面對區區一個三國路人甲般的公孫度,何白還真沒有這個隱忍的理由。

不過公孫度的名聲不響,但他的能力卻不能不令何白小心謹慎。軍事上,公孫度東侵高句驪,西擊烏丸,交好夫餘,威服三韓,重視水軍,南下山東半島。

政治經濟上,他誅除豪強,排除異已,豎立權威,趁勢聚攏財富。安頓流民,招納人口,已確立了稱霸之基業。也就是遼東太過偏遠,沒有人才注意到他。否則此人早就名揚天下了。

一艘六百料的大翼船上,何白安坐船頭,聽太史慈詳細的解說遼東的情況,好對遼東方面實施各種謀划。沒有強力的參謀與軍師,一切只能自已苦謀苦幹了。

太史慈向何白說道:“早在許多年前,遼東就有船隻與青州往來,開始只是採買糧食,運輸軍需。後來有青州人在中原惹了麻煩,或者為了躲避黃巾之亂,就隨船去了遼東。後來在中平年間,往來的船隊規模就越來越大了,往來的人口也日漸增多。屬下當初犯事,便是乘船逃亡遼東的。”

“自中平五年,遼東太守楊終被反賊所殺,郡中群賊亂起,兩地的來往才日漸減少。加上主公與盧軍師先後入主北海,東萊,逃亡之人幾無。只有在前年、去年青州殺破狼橫行之際,才又有數千戶渡海去往遼東的。自去年下半年起,兩地又幾近斷絕了。”

“說起遼東,當地雖然氣候寒冷,土地貧瘠,一年也無多少收成……”

太史慈所說的這點,何白心中卻不贊同。後世人誰不知道東三省白山黑水,土地肥的抓一把都能冒出油來。隨便撒上一些種子,當年就會有不錯的收成。更別說各種懵懂不畏人的獵物與鮮魚了。

只是據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文章中,大致可以把中國古代社會分為幾個階段,發現:中國五千年來出現了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的交替發生。特別是寒冷期,一次比一次時間長,一次比一次強度大,氣溫低。

從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代,進入了第二個寒冷時期。而三國時代,恰恰是處於中國第二個寒冷期,所以遼東才會成為寒冷貧瘠之地。不然的話,以漢人的勤勞,縱然此時的糧食低產率,也能養活一千萬人以上的人口數。現在么,只要精耕細作,半農半牧半魚獵,養活五百萬人不成問題。

“自前年公孫升濟到任后,雖在起初斬殺了百家豪強,引發了一陣不小的動彈,但是之後,卻是政通人和,大有平安樂土之象。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公孫升濟斬殺了百家豪強雖能令遼東政通人和,卻也失了逃亡遼東士人之心。”

“有平原國人王烈,王彥方先生。其少時師從陳太丘,乃聞名遐邇之名士,於董卓作亂時避亂遼東。就因不喜公孫升濟的作為,而不樂被其所用,以商賈出身婉拒徵召。不過自某歸鄉時,公孫升濟已頗有後悔之意。有閑時,常自前往彥方先生處求教。傳聞彥方先生已有意動之心,他若應召,公孫升濟於遼東將會不可動搖了。”

何白神色一動,公孫度如此重視王烈,直有三顧茅蘆之態了。於是問道:“不知這王彥方先生的才幹如何?”

太史慈大加讚譽道:“安邦定國之良才,德行素著,能誨之以道,使人從善遠惡……”

何白暗嘆道,又是一個崇尚仁道聖人之治,能以自已的行為作風去影響他人的真君子。不過這種人對於安邦定國有大用,但對於國家的發展壯大無用。

他們只知道效仿聖人垂拱而治,以教化之道治理百姓。對外也是保之以寬恕之心,難怪歷史中公孫度得其輔佐之後就沒了下文,卻是被他削去了擴張的野心,只知道緊守遼東的那一畝三分地了。

王烈此類人可以任用,但不能被他的思想牽着鼻子走了。特別是在亂世,真完全聽了他的,最終只能是坐以待斃了。需知天下之大,你不發展,不代表別人也不發展。等別人發展起來了,就是你滅亡之時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志之大白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志之大白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六章 青遼備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