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女孩願嫁中國郎

外國女孩願嫁中國郎

大串女士來自日本東京,1996年和一位來自安徽農村的中國小夥子結婚,現在一家人生活在北京。當年,她的婚姻在親朋好友眼裏,不啻是個冒險。大串199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導師家裏和丈夫初次相識。“在昏暗的樓道里,我似乎看到他身上發出白色的光,當時我就感到這個人對我的人生很重要。”大串向記者描述。相識幾個月後,兩人墜入愛河。4年後,大串和男友喜結連理。像大串這樣嫁給中國郎的外國女人已為數不少。隨着中國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走進了中國。不少人在中國旅遊、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中國姑娘外嫁者有之,外國姑娘留在中國當起“洋媳婦”的事也越來越不新鮮。以上海市為例,20年前上海涉外婚姻幾乎是清一色的“滬女外男”型,而近年來,平均每年有300位上海男性迎娶外籍新娘。全國來看,1990年到2001年,在我國登記的涉外婚姻從23762對增長到72778對,“中男外女”型婚姻在涉外婚姻中的比例從上升到。在北京某醫院工作的張女士幾年前嫁給了來自中東的艾哈邁德。她認為,在婚姻中,對方的國籍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其為人如何,是否適合自己。過去,人們談到涉外婚姻,往往會和出國、金錢聯繫到一起。不可否認,某些涉外婚姻暴露出部分中國人的功利目的。但隨着近年來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以及在華外國人數量的快速增加,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涉外婚姻已越來越多。社科院著名婚姻問題專家陳新欣認為,近年來,以愛情為基礎的涉外婚姻已成主流。與此同時,中國人的態度也日漸寬容。張女士的父母起初拒絕接受“外國女婿”,經過姥姥“斡旋”,才勉強接受這樁婚姻。現在,多年來一直和張女士恩愛如初的艾哈邁德已贏得了岳父母的歡心。上世紀80年代初期,涉外婚姻還是件新鮮事。如今,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人們對此已見怪不怪。在上海,如今平均每100對新婚夫婦中有3對是涉外婚姻。一些專家認為,涉外婚姻的增多正是中國日益開放的反映。令人擔心的是,涉外婚姻仍存在隱憂,境外中國人與外國人混合家庭的離婚率相當高。資料顯示,加拿大人和中國人結為夫妻的,離婚率為60%。1997年,日本丈夫和中國妻子離婚的占結婚人數的30%;日本妻子和中國丈夫離婚的占結婚人數的35%。來自漢城的李女士就讀於北京某大學,一周前剛和中國男友結婚。還沒度完蜜月,小兩口已開始為下一代的國籍發愁。李女士告訴記者:“根據韓國法律,小孩入韓國籍或中國籍都可以,我和先生想在北京長期生活,小孩入中國籍會方便些。但現在韓國的生活水平較高,小孩入韓國籍也有好處,所以我們很矛盾。”和李女士夫婦他們一樣,很多“中外合璧”式家庭都面臨著下一代入籍、受教育以及在哪裏定居和工作等諸多問題。此外,雙方語言、文化傳統、生活習慣以及觀念上的差異也給這些家庭帶來不少煩惱,甚至導致婚姻的崩潰。大串女士的一個朋友嫁給中國人不到兩年就離婚了,理由是“合不來”。大串對此感觸頗深,她認為,涉外婚姻中,夫婦雙方互相尊重、加強溝通最重要。談到婚姻登記手續,李女士在電話里告訴記者,她和男友為辦理婚姻登記手續跑了3趟婚姻登記處。她帶着外國人必需出具的無配偶證明、護照和外國人居留證來到男友戶口所在地東北某市的婚姻登記處,不料工作人員要求她出具韓國身份證和學校開的學生身份證明。李女士只好讓漢城的家人寄來身份證,並回北京留學的學校開了證明。一周后,兩人帶着補充材料再次來到婚姻登記處。次日,小倆口才拿到結婚證書。李女士納悶地問記者:“怎麼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和婚姻登記處工作人員要求的不一樣呢?”她認為,如果民政部門能在網上提供翔實的信息,當事人辦理登記就會方便得多。民政部婚姻處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李小姐的經歷情況屬實,她可以到民政部投訴,因為按照現行的婚姻登記條例,外國人只需出具無配偶證明、護照和外國人居留證,用不着其他證件和證明。現行的婚姻登記條例對涉外婚姻登記和管理的規定過於分散,各地婚姻登記機關的工作人員理解和實際操作有偏差,因此給當事人辦理登記造成一定難度。  [返]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環球時報》採風  往裏看 往外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環球時報》採風  往裏看 往外看
上一章下一章

外國女孩願嫁中國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