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四海(4)(圖)

中華四海(4)(圖)

香港“新浪潮”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好些新浪潮成員,都曾留學北美或英國,回港后,如直接投身影圈,便要經歷漫長的學師階段,所以他們大都跑去拍電視劇,馬上便可執導演筒。許鞍華、譚家明、徐克、林嶺東、黃志強及其他不少導演,因此學會了拍實景,還學會了拍得快。他們拍大電影的首作,通常都是電影界以外的人投資的。他們不像上一代,不再以舊中國為題,而是取材香港,且多針對時下社會及心理問題。有的更拍出稍帶實驗性的偏鋒之作,許鞍華的《瘋劫》(1979)及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也許是個中代表。新浪潮早期影片大都有不錯的票房成績,尤以許鞍華的《投奔怒海》(1982)最賣座。

方育平、嚴浩與其他少數新浪潮導演,則是專門炮製歐洲口味的“影展電影”,但其餘多數人都走入主流,為保存個性,惟有在既定類型中加入個人特色。新浪潮把西方標準帶來香港,令當地製作架構恢復生機,也使他們跟片場出身的袁和平、洪金寶及元奎等導演互相輝映;後者遠遠不及新浪潮的國際化,卻同樣於70年代後期,使功夫武俠片起死回生。

粵語電影復蘇,本地觀眾重投懷抱。70年代中期,影院入座率保持在6500萬左右,香港人日趨富裕,縱然票價飆升亦不放在心上,監製像可以視本土觀眾的捧場為理所當然似的。但市場其實並非一片好景,票房主要都被幾部賣座片瓜分,大部分收益給佔去,餘下的大多不過收支相抵。電影史學者羅卡估計,70年代末期開始,四成票房總收入全歸十大賣座片。東南亞成為香港與荷里活勢均力敵的戰場,香港這些“超級大製作”居功不小。

到了80年代初,嘉禾的票房數字已遙遙領先,邵氏製作量大降,1986年其片廠更只製作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節目,那是邵逸夫旗下本地一枝獨秀的電視台。但市場並沒有自此一面倒,如其後便有新藝城的成立和突破。

新藝城電影公司成立於1980年,銀幕出現有點兒俗套的黃紅藍三色徽號,便有新藝城的字樣。該公司三名創辦人為黃百鳴、麥嘉與石天,他們取得一條院線經營者的支持,資助他們開拍影片,為院線提供片源。新藝城避開武打片,走粵語喜劇路線,但以西方流麗悅目的製作水平做包裝。新藝城闖出一片天,全靠《最佳拍檔》(1982)及其一系列續集。該片屬搞笑間諜片,片中充斥追逐及特技鏡頭,以及古靈精怪的科技小玩意。功夫片十多年來製作水平皆局促,不是利用樹林空地,便是蓋起粗陋佈景;如今出現的《最佳拍檔》,佈景設計光鮮悅目,特殊效果更要勝人一籌(圖)。他們從荷里活與澳洲請來特技專家,攝影師亦是美國人。而且,全片充滿生氣,原因除有歐洲外景及連珠炮般的笑料外,還有一首口哨聲吹起的主題曲,曲詞輕佻無賴,彷彿體現了自信爆棚的香港新性格。此外影片由歌星許冠傑擔演,正好迎合正在東南亞湧現的粵語流行曲熱潮。《最佳拍檔》成本約800萬港元,單在本地,收入已是成本的3倍以上。此片與其後兩部續集,都安排在農曆新年檔期放映,全部創下70~80年代香港最高票房收入。新藝城監製坦言他們投資的是“包裝”,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可行,B+級電影也可以升格為A-級。

《最佳拍檔》在高樓大廈之間高空追逐的鏡頭

與此同時,民初功夫片受淘汰,賣座的動作片如洪金寶的《奇謀妙計五福星》(1983)同時是時裝喜劇,成龍的《A計劃》(1983)則是歷史冒險片。成龍作為香港最穩定的票房保證,早已奠定亞洲巨星地位,東南亞各地肯定會把黃金檔期預留給他。他信心十足地不斷提高成本,務求把動作場面拍出荷里活的製作規模。

年輕導演徐克,亦一樣有提高作品級數的要求。個子高瘦、蓄有羊咩須的他是個工作狂,他攝製了三部備受爭議的新浪潮影片后,便致力把本土作品提升至國際水平。他輸入荷里活的特技專家,把神怪武俠片《新蜀山劍俠》(1983)拍得美輪美奐,更成為他90年代初一系列賣座武俠片的原型。他創辦電影工作室后,推出首部輕鬆活潑的作品《上海之夜》(1984),成本雖小,卻把1947年上海十里洋場的光景寫得活靈活現。徐克影響最深遠的製作,是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1986),以及程小東執導的《倩女幽魂》(1987)。他效法史匹堡,攫取過去賣座片的套路,但也讓吳宇森從60年代武俠片傳統中取材,替黑幫片抹上自虐式的浪漫英雄色彩。他又幫忙程小東以低科技拍鬼故事,拍出氣氛與效果都極富想像力的包裝。兩片皆標榜精緻的燈光設計、感染力強的原創音樂。《英雄本色》及《倩女幽魂》標誌着自覺走現代化路線的勝利,亦監亦導的王晶更將此形容為“西方包裝下的東方精神”。

兩片不僅使本土觀眾大感興奮,還鞏固了東南亞市場。《英雄本色》催生了無數警察片與黑幫槍戰片,《倩女幽魂》則使神怪武俠片捲土重來,大批湧現。以周潤發、王祖賢、林青霞、李連杰為首的新一代影星,都藉助這些再生類型紅極一時。這些影片愈拍愈鋪張,也愈拍愈驚人,漸漸引起歐美注視。西方追捧香港電影,很大程度上都是徐克的電影工作室引發的潮流所致。

回首1986~1993年的日子,電影人都覺得那不啻是港片最後的黃金歲月。那時,觀眾都是港片忠實影迷,影院愈開愈多,對影片需求亦愈殷切。而且,海外市場如日中天,1988年韓國實施入口自由化政策,香港從此又多添一個電影市場。電影工作者都拚命掙錢,攝影師會同時拍攝兩三部影片,演員會這邊拍了幾個鐘頭,便走到那個場景拍另一部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
上一章下一章

中華四海(4)(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