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租農場當農民(圖)
1976年冬,袁偉民被任命為中國女排主教練。就在袁偉民走馬上任,率領新組建的隊伍開進漳州基地訓練的時候。高中畢業后的陳忠和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與當時的大部分畢業生一樣,如果考不上大學,又進不了專業隊,那隻剩下華山一條路:“上山下鄉幹革命,廣闊天地煉紅心。”當時,陳忠和因為身高不夠基本要求,進不了專業排球隊大門。有人說,當時如果排壇早有“自由人”規則就好了,陳忠和就是一個合格的選手。世界上的事,就這麼好事多磨。1976年7月,陳忠和走上了上山下鄉之路。有人說,上山下鄉對於陳忠和,是人生的一大珍貴財富。中國知青人才輩出,陳忠和也是其中的一員。就如相聲界出了姜昆、導演界出了張藝謀、影視界出了劉曉慶一樣,知青生涯是他們閱歷積累的第一步。2003年,成了世界冠軍教練的陳忠和回憶此事時,微笑着對筆者說:“我下鄉的地方叫做秋租農場……”與陳忠和同批下鄉的人,表面上是響應召喚,義不容辭,其實,不管什麼說,心裏總有暗淡的一面。因為,畢竟是走出校門和家門,直接到農村第一線,接受生存的挑戰。陳忠和是一個面對現實的人,他默默收拾行裝,在母親的千叮嚀萬囑咐中,在父親的護送下,來到了離龍海市區13公里處的東園公社秋租農場,插隊當知青。知青生涯是艱難困苦的,農場的生活是單調的。陳忠和沒有更多想法,他只是努力去面對。與陳忠和同批插隊的知青隊長、現某商場經理郭柏川回憶道:“陳忠和很隨和,幹活出工很賣勁。鄉下就是這樣,我和陳忠和有時也會陷入一種無奈的心境之中,常常會捫心自問:難道就這樣一輩子沉寂在鄉下?也就在這一陣子,我們都學會了抽煙、喝功夫茶。不過,陳忠和是樂觀派,他不管幹什麼農活,都是有說有笑的。一日三餐,就着食堂里的粗茶淡飯度時光。白天,他和農民一樣,面對黃土背朝天,耕地種糧。晚上,他和大家一樣,守着燭光打撲克,或者談天說地。對了,陳忠和喜歡打撲克,打得挺好。他的特點是打贏了大笑,打輸了也笑。”陳忠和的另一位“插友”說,陳忠和朋友多,人又和氣。他撐船到鎮裏出售西紅柿時,常常是半賣半送的,上千斤的西紅柿,一天之內說說笑笑中,可以全部脫售。知青隊人均土地**畝,人少地多,水田又大都是種水稻,知青們農忙時節總是忙不過來,起早摸黑連續干,累得人都站不住了。點子多多的陳忠和也在考慮,他知道光憑知青的力量是難以承受的,便建議知青隊長以“僱工幫忙,搬兵救駕”的方法來解決。陳忠和與郭隊長聯繫了當地農民來幫工。他倆騎着自行車往返走了幾十公里,到石碼鎮上買來“手抓面”、“五香條”等地方風味小吃,款待農民。當地農民的插秧、收割技術熟練,效率很高,一個頂幾個。滿打滿算,知青隊十分划得來。郭隊長介紹說,陳忠和這一招後來成了“保留節目”。他上省隊后,我們還這樣做,農忙變成了農閑,農民管幹活,我們知青管招待。陳忠和在農場,幾乎什麼農活都干過,他插過秧、種過地、賣過魚、售過菜,後來,他還當過農村小學的代課體育教員。總之,陳忠和在農村,前前後後一共幹了八個月。當年的“插友”們比較一致的說法是:陳忠和生性隨和,“會做人”,他懂得和任何人相處,保持良好的友誼關係或者等距關係。他們說,陳忠和成了世界冠軍教練並不奇怪。因為在中國,“做人第一,做事第二。”“做人”是一輩子的事,“做事”是一陣子的事,只有先會“做人”,才可能會“做事”。陳忠和在“廣闊天地”沒有白呆,他走出社會的第一步在農村,了解了中國國情,鍛煉了自己,感悟了人生。人生,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事情你都得去面對,去適應,去尋找轉機,直至達到那美妙的境界。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