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良渚行

憶江南--良渚行

□柯橋良渚在杭州北面,距杭州市區約30華里,騎車也就個把小時。良渚的字面意思是佳美的水中陸地。考古學稱良渚文化為距今5300—4000年,分佈在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約36500平方公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從1936年良渚文化的奠基者施昕更發現良渚文化遺迹到現在,在已經發掘和出土的文物中,人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良渚文化的特徵:石犁、石鐮、石耘等稻作農具以及各種陶制酒器,反映出當時的農業已進入犁耕稻作時代;遺存的絲、麻、陶、玉製品反映出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特別是以玉琮、玉壁、玉鉞為代表的琢玉業發達得令人驚嘆,精美的玉器製品和典雅的黑陶器皿幾乎成了“良渚文化”的代名詞,其中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氏族祭壇、貴族大墓和平民小墓顯示出不同層面的社會分野;黑陶器皿上的原始刻痕,一方面反映了先民對當時社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被今人認定為中國成熟文字出現的前奏。綜合這些文化特徵,專家對良渚文化作出的結論是:華夏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玉琮良渚文化博物館坐落在施昕更當年發掘良渚黑陶的山角邊,山與館之間隔着一汪醬色水塘,還沒進館就能看見整座博物館的房頂角都是玉琮造型,很是別緻。博物館的院落不大,過了停車坪,上十來級台階便是一個大平台,平台左邊豎立着一根外方內圓中空的石雕玉琮,玉琮底座好像還鐫刻着幾個鎏金的字,當時有人拍照沒顧上細看。博物館只有兩層,一樓大廳的正門上方,懸挂着**題寫的匾額,大廳左面是電視介紹,右面牆上刻着趙撲初題寫的“良渚文化”幾個字,襯托字符的石幕上刻滿了良渚先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圖案和線條,看上去有點像兒童畫,大人不太看得明白。一樓大廳的右側是博物院第一展廳,這裏概貌地介紹了良渚先民漁樵耕作的生活場景和良渚文化在中華文明長河中的地位,展示了能夠代表當時生產發展水平的各種生產生活器具。順便提一句,良渚史前遺存發現者是施昕更,而正式提出並命名“良渚文化”的卻是現代考古大家夏鼐,其立論依據是龍山文化不能涵蓋和包括諸如水稻種植、絲麻織作、舟船打造等方面的內容,就連黑陶製品,兩者也存在着質地和造型上的差異。因此,良渚文化從時間上看是一支獨立演化的原始文化段,從空間上看是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太湖流域的一種以稻作經濟為主、手工業也比較發達的原始農業文化。我覺得良渚後人在引施昕更為榮耀的同時,實在是不該忘了夏鼐這位來自浙江溫州的老鄉,沒有他,“良渚文化”的定位,恐怕還要後退十來年。二三展廳都在二樓,其中第二展廳主要展示了發現良渚遺址的經過、良渚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及代表良渚文化特徵的玉禮器製品和黑陶器皿。展廳正中懸挂着一幅神徽造型,據專家考證,這就是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的前身,其造型淵源一脈相承。良渚文化的大多數精美文物都出自人工堆築的、被當地人稱作“墩”或“山”的土台,其高度在地平以上4米到10米甚至更高,土台的佔地面積從數百到上千平方米不等,土台的墓葬和祭壇的作用類似於埃及法老或南美瑪雅的金字塔,這樣的高台大冢,考古界稱之為良渚大墓。已經發掘的良渚大墓有反山、瑤山和莫角山,類似的史前遺存,經考證,在良渚附近的大墓還有近50處。第三展廳展示着一座按原樣複製的墓葬形狀,裏面陳列着隨葬的玉琮、玉鉞、玉璧、玉璋、玉骨等百餘件玉器,顯示出墓主生前的顯赫地位。記得小時候聽老人說,良渚一帶的農民,歷來有農閑時挖窖尋玉的習慣,每挖到一窖,都能得到很多玉器,玉器積攢多了,就挑擔到上海城隍廟去賣,也就換個柴米醬醋錢。其實良渚墓葬里出土的玉器種類很多,擺放也很有規律,比如圭在左,琥在右,璋在頭,璜在腳,璧在背,琮在肚。當時人們把這些形狀古撲的玉器統稱為“漢玉”,當地人還流傳着類似“挖到尖頭鏟,玉還遠着呢。”、“挖到平頭鏟,漢玉就會有。”等挖玉口訣,只可惜有心人出現得太遲,以至祖宗的寶貝失落地太久太多。據說,歷代清室皇帝也收藏了不少良渚玉琮,經常拿在手上揣摩把玩,但始終參不透其中的玄機,其情形類似於河洛圖對歷代鴻儒的折磨。“良渚玉”其實很有特點,拿在手上它平凡的像塊白石或骨頭,但十分耐看,尤其是它細膩的琢玉風格,用鬼斧神工來形容也不為過。透過放大鏡人們發現良渚先民居然可以在一毫米的範圍里,刻畫出四五道線條勻稱流暢的曲線,這種精細入微的琢玉技術,考古學家至今還無法還原。更讓人驚奇的是,成型的良渚古玉顯得十分對稱、粗獷和大氣,這種溶精巧細膩與大氣粗獷為一爐的琢玉風格,別處還真不容易見到。最能代表“良渚玉”風格的玉器是玉琮、玉璧和玉鉞。良渚玉璧先說良渚玉琮。良渚玉琮是立柱體玉器,以方圓兩種幾何形體構成外方內圓中空的造型,玉琮的四個側面是對稱的八塊長方形凸面,玉琮的中心是垂直的圓孔,玉琮的外壁用均勻流暢的陰紋刻線,極精緻地勾勒出誇張大膽的神徽圖案,並以兩段為一節,節與節之間有一條較深的凹槽,其高度少的僅一節,多的有十五節,可達30多厘米,玉琮的質地呈汰白色,行話叫“雞骨白”。良渚玉琮象徵著天圓地方和通天達地,只有地位極高並握有神權的人才配擁有。再說良渚玉璧。玉璧是中間有孔、圓而扁平的玉器。古人把玉璧中間的孔叫“好”,四周的寬邊叫“肉”,“肉”的寬度是“好”的直徑的一倍左右,否則只能稱之為環或鐲。良渚的玉璧沒有這麼多講究,它有多種質地,一般以青綠色俗稱“鴨屎青”的為上,大小也沒有定規,其形狀酷似銅錢,只是中間不是方孔,而是圓孔,據說玉璧象徵著財權,當然是大的比小的值錢。最後說說良渚玉鉞。鉞就是斧子,玉鉞就是玉做的斧子。良渚玉鉞沒有刃口,明擺着不能當砍伐工具來使用,失去了使用價值的玉鉞,留下的只能是一種象徵。聽介紹,良渚玉鉞象徵的是軍權。良渚玉鉞大約受1930年吳金鼎在山東章丘“城子崕”發現以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的影響,施昕更從一開始就着眼於良渚黑陶的發現與發掘。儘管他是良渚人,儘管他十分清楚良渚附近常有石器和玉器出現,遺憾的是,他始終沒有把良渚玉器和良渚黑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來研究和考察,以至後人對良渚玉器的關注比對良渚黑陶的研究晚了整整幾十年。假如施昕更中學畢業后家境再好一點,假如施昕更也具有夏鼐豐厚的考古學識和見地,假如施昕更不是28歲就英年早逝,假如施昕更1938年出版的《良渚》也包括了良渚玉器,假如沒有日本侵華戰爭,假如中國開放得更早一點,國力更強一點,文化更普及一點,良渚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盜挖瑤山祭壇的悲劇,國人對良渚文化的認識和研究也會深入、系統和全面得多。看着這片生長奇迹和文明的土地,感覺自己也長了不少見識。良渚確實是個好地方,它南依錢塘,北靠太湖,西接天目,東臨大海,沒有高山能堆砌出通天達地的祭壇,沒有美石可雕琢出鬼斧神工的玉器,沒有黑土卻燒制出精妙絕倫的黑陶,沒有文字已孕育出中華文明的曙光。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塊地,水還是那方水,人還是那裏人,我相信,祖宗的燦爛一定能點燃現代的輝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色相集之私人行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色相集之私人行走
上一章下一章

憶江南--良渚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