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色可餐的麗江情調

秀色可餐的麗江情調

錦瑟我愛這個古城,雖然我已經描繪過了它的雪山壯美,古樂天音,然而我更願意就留在這裏,就徘徊在這日夜不息的小橋流水之中,揣摩這一日三餐哪裏度過,恨不能嘗遍古城之中每一家小店的風味,並不單單為著美食的誘惑,真正可餐總是古城的秀色。最愛大石橋旁的水悅小吃,有着陽光的空地,流水和風的聲音,矮矮的小桌子上蓋着土布紋樣的桌布,常有小狗在桌下嬉戲,我愛這裏的納西炒飯,放了酸菜炒制而成,再要一鍋雜鍋菜,多種青菜蘑菇豆腐烹煮而成,新鮮可口,我每每想起的時候,也可以自己在家依樣烹制,只是缺少了那清新空氣的味道和流水聲音,菜肴也就隨之索然無味了。也喜歡那四方街旁的一家砂鍋飯,這條小街上砂鍋飯的小店甚多,可我卻獨獨鍾情那一家,不知道是因為第一次佔了先機,還是那門口盼吉妹(納西語)黝黑面龐的可愛微笑。我總是會徑直走進去,坐在她家院落的天井中,看着那些木板閣樓歷經歲月的斑駁模樣,並不像外面的建築有着新鮮漆過的朱紅顏色,身邊的老奶熱情招呼我隨意而坐,自己在那邊忙裏忙外,此時我便覺得自己是走入一個真正的納西人家了。沙鍋飯中埋着土豆塊和青蠶豆,上面蓋着滿滿一層臘肉和香腸,香氣撲鼻,還有她自家腌制的蘿蔔、大蒜、魚腥草當作小菜,香脆之中帶着辣椒醇香。坐在這裏,好像想起小時家中的庭院,矮桌,蒲扇,悠然自得。什麼減肥良訓早已拋在腦外,一份沙鍋飯盡數消滅,還猶在回味無窮。麗江也和大理類似,有不少的酒吧和咖啡屋,盛名在外的"媽媽付"周圍也是景色怡人,新義街上的酒吧多是臨水而建,晚上的時候,燈火燭光,別有情趣。只是我不願駐足在此,入鄉隨俗,我還是喜歡本土風味的小店,哪怕只是家常味道的演繹,卻才是這裏的特色所在。麗江粑粑算是這裏特產,圓圓手掌大小,兩面煎得焦黃,有多種口味選擇,而水燜粑粑卻是好像發起的麵包。在麗江的早晨是不用起得太早的,上午十點的光景,仍然可以坐在小店門口,打一壺酥油茶,就着水燜粑粑,看來去的遊人穿梭,多的是那些導遊小旗子後面匆忙的面孔,而自己因為比他們多着這一份悠閑就覺得是天壤之別了。還有雞豆冰粉,顏色好像灌腸,可以煎,也可以涼拌,我在天雨流芳的牌坊附近初次品嘗,連說好吃,那位老奶便笑得一臉燦爛。後來在束河龍泉寺外,映着盛開的桃花和海棠,雞豆涼粉的味道也變得嫵媚起來了。其實,認真的說,麗江的飲食並沒有太多的特色可言,沙鍋飯和米線都是外面傳進來的,而本地的烹調因為多是家庭小店而普遍的帶有家常味道。所以說,這並不是個美食城市,可是我愛着這裏的清晨和黃昏,民居和流水,音樂和人民,我的胃口因為我的眼睛和我的心情而變得異常的興奮起來。在麗江最後的三天,誤打誤撞的走進了這家"納福進",最後的晚餐卻竟然是精彩無比。店主自稱曾是廚師,做出的菜肴味道果然不俗。他推薦給我們的兩道主食,八寶竹筒飯做得晶瑩剔透,上面灑滿紅色的火腿和綠色的蠶豆,觀之即有食慾;流浪米線是店主自己起的名字,用很特別的一個細口寬肚的小罐盛放,牛肉湯濃味淳,吃到最後仍有餘溫。主人說做牛肉是他拿手的,我們吃飯的時候,他就坐在門口抱個盆用手在撕氂牛肉絲,那氂牛肉煮熟撕成細絲,再炸制而成,味道香辣,不比四川的燈影牛肉差。我們臨行的時候還捎上了四袋,在家中作為下酒小菜。在"納福進"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驚喜,"騰衝大救駕"在昆明的時候沒有嘗到,這裏卻有,是餌塊的一種炒制方法,但是好像額外多加了蒜,味道和普通的炒鉺塊便有了區別;"二畝地"是用玉米粒和豌豆粒炒在一起,青黃兩色,據說還有"三畝地",大概又多加了一味主料;"農家火腿"是他家自製的,極其鮮嫩,因為偏咸,所以還特別加了一些青蠶豆和辣椒的伴料來中和,相得益彰。"酸辣魚"使用產自拉市海的小鯽魚所做,雖然小,但是味道鮮美,烹調的工藝也絕不像大理那樣的一鍋煮,調汁濃厚,魚肉也變得精緻起來,和大理沙鍋魚一樣,也有清湯的做法,所有的鮮味,盡在湯中的精華。越吃下去越覺得"納福進"中的每一道精緻調弄都讓人愛不釋口,即使一道普通的炒蓮藕,也做得有滋有味,讓人口齒留香。最好的原來總是要留在最後,在這麗江最後的日子裏,實在是因為著美味的誘惑而在記憶中又平添一道迷人的風景啊。我總是奇怪那些在麗江城中泡網吧的男男女女,千里奔波的結果難道為的還是和在家一樣?不要網絡,我願有更多的時間就在古城這些看去普普通通的小飯館中每天吃吃喝喝,曬太陽,和面前的人閑聊而不是QQ上的人名列表,因為這裏,真的是一個生活的天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色相集之私人味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色相集之私人味覺
上一章下一章

秀色可餐的麗江情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