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摘編的附錄:王小波是誰?

一個摘編的附錄:王小波是誰?

●文化藝術版《我的精神家園》作者簡介:王小波,學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生於北京,1968年去雲南插隊,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商業管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獲碩士學位后回國,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后辭職專事寫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時代三部曲》、電影文學劇本《東宮·西宮》及數十萬字的雜文隨筆文字。●花城版《時代三部曲》作者簡介:王小波,男,1952年生於北京。他是唯一一位兩次榮獲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台灣聯合報系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第13屆和第16屆)的祖國大陸作家。他經歷、學歷複雜,先後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工科大學生,後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學位,再學計算機,在統計系當助教,回國后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他的作品在海內外有相當大的影響,被海內外行家譽為“大器晚成”的、真正的“文壇外高手”。●王小波《我為什麼要寫作?》:我自己的情形是這樣的:從小到大,身體不算強壯,吼起來音量也不夠大,所以一直本分為人。儘管如此,我身上總有一股要寫小說的危險情緒。插隊的時候,我遇上一個很壞的傢伙(他還是我的領導,屬於在我國這個社會裏少數壞幹部之列,我就編了一個故事,描寫他從尾骨開始一寸寸就成了一條驢,並且把它寫了出來,以泄心頭之憤。後來讀了一些書,發現卡夫卡也寫了個類似的故事,搞得我很不好意思。還有一個故事,女主人公長了蝙蝠的翅膀,並且頭髮是綠色的,生活在水下,這些二十年前的作品我都燒掉了。在此一提是要說明這種危險傾向的由來。後來我一直抑制着這種傾向,念完了本科,到美國去留學。我哥也念完了碩士,也到美國去留學。我在那邊又開始寫小說,這種危險的傾向再也不能抑制了。●王小波的胞兄王小平:他選擇的美,不是一種純嚴肅的美,更多的是趣味或amusement,他最怕的就是無聊,這正是智商高的人的特點。此外,他沒有放棄努力,或更明確地說,對純理性的追求。也許對他來說,單純浸浴在美中,有點過於簡單和女性化,據我所知,他在數學和哲學上都有相當涉獵。在生活中,我看到紛繁的擾動,無盡的追求。而小波就完全不一樣了。他遺世獨立,沉浸在幻想的世界裏。正因為如此,他才葆有更多的赤子之心。●王毅《不再沉默》序:在我看來,王小波的成功與可貴,其一在於他不僅像陳(寅恪)、顧(准)那樣具有說真話的勇氣和識別真偽的能力,而且尤其具備了一種說真話的智慧和藝術,以及開始有機會觸及了那種使真話傳播出去的手段;其二,則在於他的話固然都根植於那飽經憂患的“羅馬”,然而卻再也不會抽回身走上十字架認定為這說話的最終結局。相反,他憧憬和努力探索的,是能夠走出一條兩邊都開滿牽牛花的路;是有一天像尼采詩中說的那樣,去“做天上的雲”。●王蒙《難得明白》:王小波當然很聰明(以至於有人說,他沒法不死,大概是人至清則無魚而且無壽的意思),當然很有文學才華,當然還有所積累,博聞強記。他也很幽默,很鬼。他的文風自成一路。但這都不是我讀他作品的首要印象,首要印象是,這個人太明白了。●許紀霖《他思故他在》:在中國文化的精神譜繫上,王小波似乎是某種異數:不僅其文學風格無法歸類,而且這個人也難以理喻。從年齡來說,王小波屬於紅衛兵一代人,但偏偏最缺乏紅衛兵的狂熱激情,反過來倒多了一份英國式的清明理性;從思想脈路來說,他似乎是半個世界以前中國自由主義的精神傳人,但又不似胡適、陳源那樣帶有自命清高的紳士氣。我們很難想像在中國文化的內部,會有王小波這樣的人出現,但其人其書又分明不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一個羅素的信徒、熱愛理性和思考的自由主義者、獨立不羈的民間撰稿人——作為思想家的王小波,留給後人的,就是這樣的形象。●戴錦華《智者戲謔》:王小波無疑是當代中國文學、乃至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一位極其獨特且重要的作家。他讓我們快樂並沉思,他讓我們痛楚並欣悅。他展示給我們漢語寫作的一個別一樣的平台。●艾小明《地久天長》閱讀筆記:小波是追求偉大和完美的,在這條路上,沒有任何力量阻止得了他,唯有死亡本身。通過他的作品,我們又看見了他,看見了他洞悉人性、不禁莞爾的笑容。●王小波妻子李銀河:在我的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騎士,一位行吟詩人,一位自由思想家。關於王小波是誰,當然還有、並且還會產生許多各不相同的說法,這便是“誤讀將仍然繼續”的例證。一個被誤讀的文壇異數,留給我們的只能是一份長長的有眾多個解的方程。但有一點卻是一定的,無論作為小說家、雜文家、劇作家,還是作為被“追認”的思想家,他始終都是一個人,而不是神。在這裏,我想引用一位清醒者的話給我們大家(尤其那些意欲造神者)都提個醒:“有一次聽身邊某位見過王的熟人轉述王對小說這一行業的看法,好像說:現今的小說家沒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因為幾個世紀以來,層出不窮的文學大師早已把各個領域各個角落挖透寫盡了;可同時,今天的作家也犯不着太自卑,因為他是站在那麼多大師創建的基礎之上進行當代寫作的,起點比過去的作家們高,想次也次不到哪兒去……如果這些轉述屬實,我想,王小波先生倒真是說出了某種帶有普泛意義的東西。至少,它吻合了我對王作品在腦中已有的印象:出手不凡,但又不像死後人們恭維得那麼好,那樣高。在我讀過的王的作品中,《黃金時代》寫得最順暢痛快,只是末尾有一些控制不住;《革命時期的愛情》要更好些,《我的陰陽兩界》要稍差些;《萬壽寺》功力不凡,可讀着累人;《二零一五》則與一般的先鋒小說相去甚遠了。……我以為,王在小說上的功績是讓人們重又覺得小說親切、好看。另外,性描寫也自然。兩點是一般當代作家不易達到的。但如果說,他這種敘事方式中國以前沒有,好像便有點過了。至少我讀他小說時,腦中會想起當年徐星和洪峰早期的影子。對於王小波這樣的一個一再被誤讀的文壇異數,在滿懷敬意的同時,我們還是應該稍稍地客觀一些。客觀是對王小波最切實的尊重。王小波不喜歡裝傻的人,不喜歡裝聰明的人,更加不喜歡誇飾與矯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向權威發難、顛覆文學――十作家批判(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向權威發難、顛覆文學――十作家批判(一)
上一章下一章

一個摘編的附錄:王小波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