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化――整合東亞經濟的關鍵?(2)
王建:工業化不是指的工業人口,也不是指的城市人口,工業化的結果是農村的生產方式也變了。
從日本的工業化歷史看,剛一開始,相對於較小的工業規模,勞動力是可以無限供給,當工業規模在膨脹、在起飛、在加速的時候,勞動力就出現了短缺,就開始從農村中吸納勞動力,但是農業發展又因為缺少勞動力受到影響,這時工業部門提供的現代農用物資,如拖拉機、化肥等就進去了,形成工農業生產部門間生產要素的交換,結果農業也現代化了,也變成了現代化的生產方式。
中國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其中農業也佔一條。在美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比工業的生產率要高28%,農業的人均收入比工業還高。
美國的家庭農場平均擁有耕地是400英畝,1英畝等於6市畝,即一個家庭有2400畝土地,全是一個家庭來耕作嗎?
不是的,一個家庭能種這麼多地,主要不是自己搞,是靠它後邊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支撐農業的體系非常龐大,產前、產中、產後都有,播種的時候,一個電話,耕地的拖拉機來了,整個農業也是工業化了。
喬良:我明白你說的道理,我的意思恰恰是,中國能夠做到這一點嗎?
王建:東亞國家都是人多地少,不會形成美國那樣的家庭農場規模,但趨勢是如此,比如日本,人均耕地比我們還少,家庭農場的規模在10公頃上下,就是100畝地,也比中國目前每個農民家庭平均七八畝地大得多,所以中國的工業化,最後肯定是要帶動農業的現代化和土地的規模經營。
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說明,目前中國人戶分離的人口有13億,是中國人口的1/10。
13億人口,半年以上不在他的戶口所在地,就是中國的流動人口。
為什麼中國會有如此大量的流動人口?是因為城市收入高於農村收入,沿海收入高於內地收入,所以就引起人口從西向東、從農村向城市流動。
現在很多地方,像蘇州就宣佈整個是城市人口,蘇州宣佈不久以後,江蘇也考慮這個問題,現在北京只有丰台區搞這個試點,全市還沒有搞。
以後,只要在我這兒有穩定的工作若干年,我就給你這個地方的戶口,你就會穩定在這兒。
我以前做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我的結論是中國的城市化會集中在
“九大都市圈”。目前到沿海城市打工的主要是農村的青壯勞力,沒有帶來他們的家庭,如果能讓1億農村勞動力穩定在城市,並帶來他們的家庭,就會有大約4億人口進城,成為新的城市人口,也會使農村人口從目前的9億減少到5億,並且使這5億農村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積從目前的2畝增加到近4畝,按家庭計算就是1公頃左右。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會沿着這個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可能最終還達不到日本的土地規模經營水平,但也不會差距太大。
喬良:雖然你剛才談到
“九大都市圈”的問題,但實際上,中國現在是在鼓勵中小城鎮的形成。
不過不管是
“九大都市圈”還是中小城鎮大量湧現,其結果都是對資源和能源的大量需求。
而如果中國大陸與台、港地區以及日本、韓國一旦形成東亞板塊,對資源能源的需求還會進一步擴大。
我同意王建的分析,東亞板塊和歐洲板塊,在資源的需求上是重合的,資源需求上重合,與美國不重合。
所以說,將來很可能跟歐洲衝突的可能性更大,但即使有這樣一種前景,三大板塊如果能夠最終形成,對世界,對中國仍然不會是壞事情,只是這一前景,目前還只是我們的設想,紙上談兵。
事實上東亞板塊的形成,遠不如歐洲板塊形成的那麼容易和快速,也不像北美板塊已經基本上成型了。
李曉寧:各有各的長處,它那個地方沒有我們市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