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毫無選擇的柳公權
異議的意思就是不同意,就是不贊同魚恩的觀點,就是想要提出反對。柳公權要反駁魚恩的觀點,反駁他的話,進而反對對澤潞用兵。
其實如果沒有上套的杞王,柳公權十分願意站在魚恩一邊。他知道魚恩說的沒錯,也知道朝廷不該姑息養奸。但是如果讓魚恩如願,會將杞王置於何地?別忘了,妙計可是杞王換來的,兄友弟恭的名聲,可都來自於這條妙計。
杞王是他心中光明的未來,他不希望因為這件事毀了杞王,毀了那個大唐光明的未來。在他看來,如果摧毀杞王,那麼兗王就會毫無爭議的成為國儲,大唐將會變得毫無未來。
更何況魚恩的話也只是推測,未必會真的朝那個方向發展。大唐諸多藩鎮,有不臣之心的也只是那幾個,說到底還是忠臣多。如果能把劉禛這頭老虎裝進籠子,為了杞王妥協一下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柳公權來說,他不能質疑兗王的孝行,不能質疑兗王的高風亮節,那麼只有把杞王拉倒和兗王同等的地步,只有這樣才能讓杞王有繼續和兗王分庭抗禮的本錢。所以,贊成那條計策,成全兄友弟恭的美名,就成了他最後的選擇。
所以王起可以擺出事不關己的架子,柳公權卻不能。所以在聽到魚恩進宮的消息后,他第一時間着急起所有的學生,為今天做準備。所以現在柳公權覺得他已經準備的十分充分,認為自己有足夠的理由來駁斥魚恩,來說服皇帝。
只見邁着方步的祭酒站定,不卑不亢的說:“臣以為,會昌以來,聖上確實屢次為百姓謀福祉,降低朝廷的徵用,但是現在是否輕徭薄賦,是否可以讓百姓得以修養,駙馬說的不算,聖上說的也不算,百姓說的才算。”
作為傳統世家子弟,柳公權和王起等人,對於窮兵黷武和姑息養奸的認識遠比魚恩還要深刻。他們知道自己是在含糊其辭,刻意誇大窮兵黷武,有意遮掩姑息養奸。也知道,一旦皇帝被魚恩說服,李德裕老生常談的論點,又會成為唐武宗心中堅定的信念。
所以他們沒有在窮兵黷武上再做文章,而是轉而把論點隱身向另一個話題,那就是百姓民生,知道這是唯一翻盤的機會。只要能證明百姓因為戰爭付出的太多,已經屬於橫徵暴斂,民不聊生的範疇,那麼皇帝肯定就會妥協。
無論反對過多少次,無論多少次因為他的決定而頓足捶胸。可是誰都否認不了。唐武宗不是昏君,更不是暴君。他有自己的報復,有自己遠大的理想。這些理想都有一個前提,立志讓自己成為千古明君的前提。試問,哪個千古明君肯讓百姓生活照水深火熱之中呢?
所以昨夜他們都着手在這方面準備,準備用天下百姓的聲音來告訴皇帝,我們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正因為戰爭而遭受不堪重負的徭役和賦稅。
聽到這番話,魚恩暗道一聲不好,柳公權這一手是絕招,讓他想拆都拆不了的絕招。
經歷幾次戰亂,大唐早就沒了盛唐的模樣,豪強兼并土地嚴重,流民隱戶無數,老百姓的日子確實不好過。別說是現在,就算是盛唐讓皇帝去問百姓,估計沒人會說賦稅不重,徭役不苦。
看着皇帝又低下的眉頭,魚恩的身上瞬間就開始往外冒冷汗。這一招太陰險,直指唐武宗的軟肋不說,還把天下人心都給算了進去。這一刻他甚至想問柳公權一句,陷害杞王的那個陽謀,是不是就出自您這位祭酒大人之手。
就在魚恩不知該如何破招的時候,殿外忽然出現一個慌慌張張的小太監,隨機殿中監馬公儒悄悄退出麟德殿。只見小太監在馬公儒耳邊輕聲耳語幾句,然後交給他一樣東西,就慌慌張張的退了下去。
熟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魚恩挨了一記重拳的時候,外面的小太監又給他來了一記絕命重擊。
“聖上,長安各坊耆老,國子監諸位學子齊聚丹鳳門!跪求聖上仁德,體諒百姓疾苦,給大唐子民一條活路!”
說完,馬公儒遞上一份萬民書。唐武宗只翻開一下,就看見上面用硃砂紅筆寫的密密麻麻的人名。
粗略看一眼萬民書後,唐武宗把它交到馬公儒手上,吩咐道:“念!”
殿中監也不拖沓,領命后直接念道:“臣等老朽,冒死上奏。去年關中大災,百姓糧不果腹。今年西征吐蕃,又征賦稅徭役無數。致使關中百姓人人困苦,良田萬頃無青壯耕種。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危急存亡之秋,莫不如此……宿麥播種在即,叩請陛下念及百姓疾苦,少發徭役,減稅降賦,讓百姓得以喘息……”
聽了萬言書,魚恩的臉上只剩下要多苦有多苦的笑容。萬言書代表着民意,有了這東西,誰勝誰敗還用說么?
可是讓魚恩沒料到的是,他以為的死局,李德裕卻並不這麼認為。相爺先是悄悄的咳嗽了一聲吸引魚恩的注意力,趁着魚恩下意識看向他的時候,送給魚恩一個成竹在胸的表情。
正疑惑李德裕的表情,上面忽然傳來皇帝威嚴無比的聲音:“如此說來,我大唐的賦稅。真的已經重到百姓不堪重負了么?”
聲音威嚴,冷厲,甚至夾雜着憤怒,絲毫沒有自省,愧疚,或者抱怨的情緒。
簡單的一句話卻讓魚恩大喜過望,因為從語氣中他聽出來,唐武宗並沒有像原來那樣,被所有人的反對所打倒,他還是那個指點江山,一覽眾山小的天子。
唐武宗確實沒被打倒,因為他不認為這些人是在和自己訴苦,他認為這些人是在威脅自己。這其中的道理只有一個人明白,這個人就是與他相知的李德裕。
當柳公權反對的時候,李德裕還在考慮要不要冒險站出來說句話。可是當聽到萬言書的時候,他馬上就變成入定的老僧,一動不動如同石雕泥塑。
他太了解唐武宗了,甚至超過了解自己。他知道,如果柳公權沒有站出來,只來了萬言書,那麼皇帝肯定會自我反省一下。如果柳公權站出來,沒有萬言書,那麼皇帝肯定會傾聽民聲。
可是現在,先有柳公權,後有萬言書,唐武宗只會認為是有人想利用萬言書逼迫自己就範。所以李德裕有恃無恐,因為他知道,這位皇帝最討厭的就是被人威脅。
對於這個問題,別人都不會去回答,因為這是個送命題,無論你怎麼回答,最後都是費力不討好。要是哪句話說錯了,激怒了皇帝,嶺南崖州就成了你最後的歸宿。
如果你回答說真的,那麼恭喜你,你將面臨皇帝一連串的反擊。皇帝會問,為何以前不說?為何你不早點提醒我?為何原來的關中可以支撐幾十萬人的大軍,現在卻連幾萬人都支撐不住?是皇帝昏庸,還是你們這些當大臣的失職?大唐的青壯都哪裏去了?
如果你回答假的,那麼恭喜你,皇帝這關你是過了。可是你將面對的,絕對是世家門閥狂風暴雨般的打擊,還有整個大唐百姓的怒火。別忘了,這些人來求的可是輕徭薄賦,罷兵修養,對於百姓來說可是天大的福祉。
所以沒有人站出來答話,自然也就沒有人出來幫助柳公權分擔怒火,這道送命的選擇題,還得祭酒大人自己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