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時局動亂 輾轉香港棄家園(1)
李嘉誠出生於潮州的書香世家,從小聰穎好學。風雲突變,日軍侵佔潮州,父親教育救國的理想泯滅,亦打碎李嘉誠求學治學的志向。1940年冬,少年李嘉誠跟隨父母,冒着生命危險,歷經艱辛,逃到香港。如果不是李嘉誠,李氏家族史很可能湮沒在浩瀚的歷史塵埃中。20世紀末葉,經濟熱成為全球性的時代大潮。一代超人李嘉誠,人稱香港首富,同時又是世界華人首富,在華夏經濟史上聳起一座豐碑,舉世矚目。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廣東省潮州市北門街麵線巷,有一座極為尋常的古宅。小巷毗鄰喧嘩的北門市場,如麵線一般狹長。它宅門不大,亦無雕龍畫鳳。“古色古香,靜謐幽雅”,似與這幢古宅無緣。然而,就是這幢普普通通的古宅,吸引了眾多的當地居民及外來遊客前來瞻仰參觀。這裏是李氏家族的祖屋。1928年7月29日(農曆六月十三日),李嘉誠出生於古宅里的書香世家。據李氏族譜,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為避戰亂,舉家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從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傳至李嘉誠這一輩,正好10世。李氏家風,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李嘉誠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之一。李氏家族是當地的望族,家門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貢旗,深得四鄉村人崇敬。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未仕進,閑居村野。20世紀初,正值中國飽受列強欺辱、西學漸進的時代,飽讀四書五經的李曉帆,毅然送兩個兒子李雲間、李雲梯東渡扶桑留學,一個學商科,一個念師範。學成回國后,在潮州、汕頭從事教育工作。李嘉誠父親李雲經,走的也是治學執教之路。李雲經從小聰穎好學,孜孜不倦,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1913年(15歲)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畢業時成績列全校第一名。時值家境式微,無資供他升讀大學,李雲經受蓮陽懋德學校之誠聘,開始了執教生涯。數年之後,李雲經棄教從商,遠渡重洋,在爪哇國三寶壟一間潮商開辦的裕合公司做店員。不久因時局動蕩,李雲經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恆安銀庄任司庫與出納。后因時局動蕩,銀庄倒閉。李雲經重返教壇,在隆都后溝學校做教書匠。他教學有方,聲譽日隆,1935年春,被聘為庵埠宏安小學校長。1937年,李雲經轉聘為庵埠郭壟小學校長,直至潮州淪陷,舉家輾轉香港。時逾半個多世紀,人們很難考證李雲經棄教從商的真實動機。不少著作認為:李雲經是因家境貧寒,時局所迫。潮汕地區是中國著名僑鄉,潮汕地區現時擁有人口1000萬左右,而定居海外各國的潮人約六七百萬,如加上移居港澳台的潮人,人數在1000萬以上。潮汕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人大批移居海外,始於明清。潮汕海外貿易發達,“商人重利輕別離”,“安土重遷”意識淡薄。潮人的遷徙,不可僅僅歸結為貧窮。積極開拓,是潮汕文化的獨特景觀。潮人的遷徙,還不同於山東人闖關東,寧波人闖上海,人們的足跡仍在國內,而潮人則放眼海外。潮人移居海外的**,始於19世紀中葉。1861年汕頭開埠,每年輸出的契約華工達數萬。據廣東海關史統計,1876~1898年,從汕頭經香港或直達東南亞的華人有150萬,其中絕大部分為潮人。國內有不少反映華工血淚史的影視文學作品,契約華工遠離家園,是“受欺騙、被脅迫甚至遭綁架”。這是真實的歷史,但不是歷史的全部。大部分勞工是出於自願的,他們心懷憧憬,前赴後繼,蔚然成風。潮人極富冒險精神和開拓意識。潮人移居海外,勞工逐年遞減,商人與年俱增。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在大陸建立新政權,才漸漸停息。李雲經生活在這個大的文化氛圍中,儘管接受的是傳統家教,也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在潮汕,處處流傳着海外遊子建業致富的傳奇故事,即使失望多於希望,仍構成潮人涉海闖蕩的原動力。不管李雲經動機如何,他是他們中的失敗者;亦不管時局如何動蕩,商場如何險惡,他還是回到原點—重執教鞭。李雲經或許接受了太多的傳統道德,重義輕利,安貧樂道;或許更熱衷於教育事業,視教育為強國利民之本。我們從李氏家教,找不出絲毫經商斂財之基因。李嘉誠成為一代商界天驕,當屬異數。韓江碧青浩蕩,千秋萬載穿越潮汕平原,南流入海。潮州古城,北有金山,東有筆架山,西有葫蘆山,三山一水,秀色如畫,恍若世外桃源。李嘉誠來到人世,世界已不太平。北伐取得輝煌的勝利,而中國依舊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世界經濟經歷長久繁榮后,接踵而來的是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潮州偏安一隅,受時局的影響微乎其微。李雲經攜長子嘉誠,流連於青山綠水間,人世的一切煩惱,都會隨着江水漂流遠逝。李雲經對兒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和家鄉——這是他涉足商場,又淡出商場,感悟到的人生經驗。李嘉誠不負父望,聰穎好學,3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詠詩誦文,是李嘉誠童稚時代最佳娛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李嘉誠正是在這些童蒙讀物中,最早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