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地產群豪 稱霸港九奈若何(5)
邱德根一面與李兆基林柏欣兩人扯皮,欲中止合作協議;一面與李超人先示媚眼,隨後進入洽商。1993年12月,遠東與長實達成協議,長實購入遠東店所持荔園及附近36萬平方英尺土地的5成權益。這次重建範圍比原來的更大,涉及問題更多,換地補地價更複雜。遠東的地皮並未連成片,這中間夾有多個業主的物業,並且政府已有荔園整體發展計劃。端木先生撰文報道:“向來強於與政府談判的長實,今次竟遭滑鐵盧,鎩羽而歸。在外界普遍看好荔園重建計劃在長實扛大旗下快有成果之時,城規會於1994年7月正式通知長實,建議重建荔園的計劃已遭該會否決,對看好此計劃的長實中人,實在有點晴天霹靂。”長實的計劃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建35幢6~8層高級住宅(註:東邊有啟德機場,限制建築高度),總樓面積一百三十多萬平方英尺;第二部分與政府換地建商廈。長實只對所擁有業權的土地及政府所擁有的土地做出計劃,未包括一些分散業權的土地規劃。港府駁回的理由是:由於綜合發展區須涉及範圍內所有土地的發展,故長實的申請未獲接納。分析家認為,港府理由充分,說其有意刁難屬空穴來風。李嘉誠寄願望的另一項計劃,是爭取政府擁有的鄰靠荔園的巴士站地皮發展權,以長實持有的部分荔園地皮和宋城作交換,使政府可獲整塊土地作完整發展。李嘉誠擬在巴士站地皮建兩幢酒店,該幅地皮8萬平方英尺,樓面面積70萬平方英尺,估計利潤不薄,前景甚好。申請亦同樣遭城規會否決。城規會認為長實的計劃未將(政府)的公屋及居屋計劃考慮在內,有關公屋居室的發展藍圖,城規會未審定,故不便先考慮酒店計劃。1995年5月3日《新報》刊文指出:“長實重建荔園計劃遭城規會否決,不但長實中人,相信外界普遍始料不及,今次鎩羽而回,並不代表長實與政府磋商談判過程敗下陣,其實在鼓未擂之前,戰陣已輸了一半,長實之輸是敗在未有好好估計,在重建地皮上,要收回分散業權的難度。遠(東)店這個夥伴所出售荔園及鄰近地皮,又存在很多掣肘,要發展起來一點也不易。“其次,遠東店方面在未完全了結與恆基和麗新的合約前,就急急與長實合作,引來恆基與麗新插手,令事件複雜化。看來荔園這塊土地,要換過另一番新面目,短期內很難可以實現。”換地不利,豈止李嘉誠一人。換地申請被延或駁回,勢必影響物業發展尤其是住宅物業的發展。樓價高企攀升,民情鼎沸,到1994年3月,樓價高企責任之爭步入**,政府、議員、發展商、社會人士濟濟一堂,把“責任之波”踢來踢去。布政司(最高行政執行長官)陳方安生聲稱,政府會在短期內公佈增加土地供應的詳情,其中包括沒有舊物業的“生地”,以保證樓宇興建的用地。布政司首先將政府控制土地投放量過死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地產商險些大門被破,於是接波直攻政府大門——新地公司郭炳江(郭得勝次子)公開發話:“樓價高並非不夠地,只系政府對圖則改用途,官僚程序‘拖’死人而已。”這邊廂作為政府半官方機構的消費者委員會,為政府幫腔,指出發展商可能涉及囤積居奇。更有民間人士做政府傳聲筒,指責發展商聯手操縱市場。發展商最忌“造市”的流言,紛紛予以反擊。連不輕易表態的李嘉誠也憤然開金口:“近日各方君子紛紛指地產商囤積樓盤唔(不)賣,帶頭扯高樓價,這**唔(不)公道,事關政府一批入伙紙(房產契約),發展商便賣樓盤,沒有發展商聯手操縱市場這件事。”立法局議員劉慧卿,則對政府的懦弱無能耿耿於懷,指責政府養肥了幾個地產商,對遏制樓價竟然一籌莫展。分析家認為,劉氏此言指桑罵槐,目的是敦促政府下狠心對地產肥蟲“抽筋剝皮”。而議員張文光則赤膊上陣,怒斥十多位地產商控制土地,造成“有地不起樓,起樓不賣樓,賣樓為炒樓,炒樓變空樓”的荒謬現象。發展商是否聯手控制樓市?人言人殊。李嘉誠後來推出的嘉湖山莊新單位,確實是一等政府批下入伙紙便售樓。那麼其他的發展商呢?會不會有樓不賣,待價而沽?一個多月後,發生了比傳聞“壟斷樓市”還嚴重的事情。1994年5月26日,政府拍賣兩塊官地。其時,樓市仍高企不下。拍賣場卻出奇地冷清,睇客多多,而競者寥寥。結果,一塊粉嶺地皮成交價億,比預期的28億低許多;一塊元朗地皮以億成交,比預期7億多低了3成多。港府慘敗,這和以往的連破記錄形成鮮明對照。拍賣會當場爆出十多家地產商聯手投地,控制政府官地價格的新聞。這十多家地產商是誰呢?各大地產商都予以否認。誰也不知幕後的情況。過去,各家僅僅是小聯合,互相間在拍賣場上較個你死我活。大地產商聯合變相壟斷官地,無疑將政府財政金庫的鑰匙捏了一把在手中。官地價格驟然下跌1/3,股市馬上起連鎖反應,當日地產股便急挫。官地太高太低,都非香港之福。地貴樓貴,市民承受不了;地賤樓並非就賤,直接受損的是政府,政府減少了收益必會縮減開支,間接受損的則是每個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