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越南化與體面的和平

四、越南化與體面的和平

1969年1月,約翰遜在一片咒罵聲中凄然離開白宮。

1969年1月20日,美國新當選總統理查德·尼克遜在天氣陰沉、寒風襲人的氣氛下進入白宮。

面對國內要求結束戰爭的巨大呼聲,尼克遜抱着在越南實現所謂體面和平的決心,採取了越南化計劃和巴黎和談雙管齊下的政策。一方面通過越南化計劃建立一支能逐漸取代美軍作戰的南越部隊,另一方面又通過以武力為後盾的和談,使**人接受南越的現狀。這種雙軌政策也就是尼克遜主義的核心。由此,越南戰爭進入了“邊打邊談”的時期。

喜歡大包大攬的美國人嘗盡了“替亞洲人打仗”的滋味后,開始不情願地從越南戰場抽身。

在舉行宣誓就職這天,華盛頓街頭“熱鬧非凡”。在連接國會和白宮大院的華盛頓市賓夕法尼亞大道兩旁,正集合著幾支意向不同、裝束各異的隊伍。一支是等候參觀宣誓儀式結束后即前往白宮大院上任的新總統尼克遜及其車隊的觀眾隊伍;另一支是抗議美國繼續進行侵越戰爭、抗議尼克遜總統上台執政的群眾示威隊伍;再一支是由從北卡羅來納州布雷格堡營地緊急應調前來首都的美國陸軍空降八十二師等部隊組成、準備鎮壓群眾遊行示威、保護新總統車隊通過的武裝軍警隊伍。軍警荷槍實彈,如臨大敵。這種使人歡快而又不安的氣氛,籠罩着美國首都。

即將卸任的總統約翰遜和副總統漢弗萊帶着美國侵略越南戰爭的政治傷疤和大選中失敗者的恥辱,前來出席這個典禮。約翰遜在執政期間,根據美國壟斷資本的意志,把越南戰爭大規模升級,觸怒了廣大美國選民,致使自己名聲掃地,在和自己屬於同一階級甚至同一政黨的政敵面前處於虛弱的地位。人民的反戰壓力逼得美國侵越戰爭主要發動者約翰遜走向反面,用縮小戰爭規模的許諾來幫助自己的民主黨拉選票。但是,這一切都沒有顯出多大效果。作為總統和副總統的約翰遜、漢弗萊,難以完全推卸掉他們在侵越戰爭中的重大責任。儘管他們累得精疲力竭,但還是在這次大選中以失敗告終。歷史就是以一種迂迴曲折的方式顯示出人民的力量。約翰遜們的失敗,使共和黨的尼克遜以微弱的多數贏得了大選。

新當選的尼克遜以勝利者的姿態,走上講台,站在一個防彈玻璃罩里,發表了自己的就職演說。他一開始就迎合美國人民希望和平、反對戰爭的強烈願望。尼克遜說:“由於世界人民希望和平、世界的領袖們害怕戰爭,現在這個時代第一次成為有利於和平的時代。”“歷史所能授予的最大的榮譽,是和平締造者的稱號。這種榮譽現在正在向美國招手——這就是把世界最終引出動亂的深淵而登上人類自文明伊始以來所夢寐以求的和平之高峰的機會。”

尼克遜在回述了30多年以前富蘭克林·羅斯福執政時的情況后說:“今天我們在物質方面是充裕的,但是在精神方面卻是貧乏的,我們能夠極其精確地飛往月球,但是在地球上卻陷入了吵吵鬧鬧的不和之中。”

“我們陷入了戰爭,需要和平。”尼克遜說,“我們陷入了分裂,需要團結。我們看到我們周圍的人們的生活是空虛的,需要充實。我們看到各種任務需要完成,等候着有人去做。”

“在經歷了一個對抗的時代之後,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談判的時代。”新總統說,“我今天已在上帝面前,在我的同胞們面前,宣誓要維護、保護和捍衛美國憲法。除了那一誓言之外,我還要補充這樣一個神聖的保證:在我在職的時間裏,將把我的精力和全部智慧,貢獻給國際和平事業。”

“讓我們定下這樣的目標:在那些不知道什麼叫和平的地方,使和平成為受人歡迎的東西;在那些和平不牢固的地方,使和平牢固起來;在那些和平只是暫時存在的地方,使和平成為永久的東西。”尼克遜指出,“我們想要贏得和平,並不是對任何其他國家人民的勝利,而是一種有‘妙手回春’之妙用的和平,一種給那些苦難的人民帶來同情的和平,一種對那些反對過我們的人表示諒解的和平,一種使地球上所有各國的人民都有機會選擇他們自己的命運的和平。”尼克遜還說,“我們經歷了美國精神的漫漫長夜。但是,當我們瞅見朦朧初露的曙光的時候,讓我們不要詛咒尚未完全消失的黑暗。讓我們促進光明的到來。”

尼克遜為了爭取人心,雖然口口聲聲講和平,但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並非易事。他在進入白宮初期,戰爭仍在升級,而且有些命令就是這位新總統下達的。

1969年3月18日,美軍開始出動B-52戰略轟炸機轟炸柬埔寨。這是尼克遜總統進入白宮後下達的第一道擴大戰爭的命令。

1969年5月8日,尼克遜總統到了佛羅里達州南端比斯坎島上的“南部白宮”。在這個海島上,尼克遜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一起,研究了出席巴黎會談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代表團團長陳主劍當天在巴黎提出的“十點建議”。這個建議的核心是:美國必須從越南南方撤出美軍和其他外國的軍隊,不提出任何條件;在越南南方的越南武裝部隊問題由越南各個方面自己解決;越南南方人民通過普選成立聯合政府。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建議中提到的外**隊,指的是南韓、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軍隊。當時,這些國家在美國的指揮棒下,也和美**隊一起,出兵參加了侵略越南南方的行動。

1969年5月14日,尼克遜總統發表電視講話,對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十點建議”提出了自己的對案,即所謂“八點方案”。這個對案的核心,是“一切非南越”的部隊撤出南越,就是要把北方的軍隊同美國等外**隊等同起來,從越南南方“共同撤退”。

1969年5月31日,侵越美軍司令部宣佈:自從1961年美國參加越南戰爭以來,美軍官兵死亡已達35,000多人,損失飛機5,400架。這個數字說明:尼克遜政府上任4個多月,侵越美軍又有4,000多人喪命,平均每月大約被打死1,000多人。

1969年6月8日,尼克遜總統在中途島宣佈:在當年8月底以前,從越南撤出美軍25,000人,當時,巴黎和談並無進展。這將是美國尼克遜政府從越南的第一次撤軍。

1969年6月19日,尼克遜在白宮舉行記者招待會。前一天,6月18日,前國防部長克拉克·克利福德著文,提出1970年年底以前撤出美國在越南的全部地面部隊,1969年年底以前先撤出10萬人。尼克遜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說:他本人“已經開始向撤軍的方向前進”,並且希望能夠超過克利福德提出的時間表。

尼克遜比約翰遜聰明之處,在於“從實際出發”。他認為從越南撤軍,無論從長遠和眼前看,都是符合美國壟斷資本集團的最高利益的。尼克遜說:“戰爭的‘美國化’破壞了越南人的士氣;戰爭的長期化又破壞了美國人的士氣。”

“民主國家沒有打持久戰的良好條件。一個民主國家在它的士氣由於敵人的進攻而激發起來以後,在它增加軍火生產以後,會打得很好。”尼克遜說,“一個民主國家只有在輿論支持戰爭時,才能打得好。可是輿論不會繼續支持一場拖延不決而沒有明顯進展跡象的戰爭。當戰爭是在遠隔重洋的地方進行時,更是如此。2500年前,中國古代戰略家孫子寫道:‘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貴勝,不貴久。’勝利正是美國人民沒有得到的東西。”

尼克遜說:“我們美國人是願意自己乾的人民。在那個時期,我們卻不懂得:我們不能替南越人打贏這場戰爭;歸根結底,南越人還得由自己來打贏戰爭。美國魯莽地進入越南,試圖按我們的方法打這場戰爭,而沒有認識到,我們的使命本應是幫助南越人民加強軍隊,使他們能在戰爭中取勝。”

“我在任總統以前,同一位亞洲國家領導人交談時,”尼克遜在回憶錄中寫道,“他明確地指出當時美國對南越政策的弱點:‘在你們設法幫助另一個國家捍衛其自由的時候,美國的政策應該是幫助他們打仗,而不是替他們打仗。’這正是我們在越南所犯的錯誤。正像南越副總統阮高其後來所說的:‘你們奪走了我們的戰爭。’”

尼克遜接着寫道:“我在1969年上任的時候,美國對越南的戰略顯然需要做根本的修改。我的政府決心制定一種能結束美國對這場戰爭的捲入並能使南越勝利的戰略。”

當時尼克遜制定的“戰略目標”是:

——改變從1965~1968年期間戰爭“美國化”的狀況,集中力量實現“越南化”。

——優先開展綏靖活動,以使南越人更能擴大對農村地區的控制。

——摧毀敵人在柬埔寨和老撾境內的庇護所和供應線。

——用一種不會使南越垮台的方式,從越南撤出50萬美軍。

——談判停火協議和一項和平條約。

——表明如果河內違反和平協議,我們願意並決心支持我們的盟國;向南越保證,它將繼續得到我們的軍事援助,就像河內從它的盟國蘇聯以及從中國得到的軍事援助那樣。

1969年7月25日,也就是在尼克遜入主白宮半年之後,他以總統的身份第一次訪問越南的途中,在關島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他在會上闡明了後來被稱之為“尼克遜主義”的新主張。所謂“尼克遜主義”就是尼克遜出任總統后,面臨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和美國內外交困的嚴重危機,對美國全球戰略作的一次重大的調整。

1969年7月25日,尼克遜發表關島聲明,提出美國收縮戰線、越南戰爭越南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新亞洲政策”。

之後,一系列旨在以“當地人打當地人”為目的,配以許多綏靖措施的越戰越南化計劃在駐越大使埃爾斯沃思·邦克和新任駐越軍援司令部司令克雷頓·艾布拉姆斯的炮製下出台。美國賦予南越總統阮文紹分配美國財政援助的權威,並大大增加了財政援助的數量。同時,在美軍軍事顧問的直接指導下,大大擴充了南越的軍事武裝力量。南越正規軍和輔助部隊在短時間內增加了10萬,以美國金錢和武器支撐起來的“人民自衛部隊”則達到100多萬。美國人還以自己最新式的武器和軍事顧問為南越訓練了各種各樣的安全部隊,以執行一些特殊的作戰任務。這支如充氣般漲大的南越部隊使美軍得以從越南戰場脫身。

美國在向南越政府提供大量新式武器、艦艇、飛機、直升機的同時,還擴大了加速安撫運動和鄉村發展計劃,甚至在1970年5月促使南越政府進行土改,以加強南越政府的統治基礎。

越南化計劃是一種以“美元和土地改革來贖買美國人生命”的做法,一度曾取得了成功。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在一份備忘錄中寫道:“南越人承擔了作戰行動的較多角色……美國人的傷亡減少了。根據越南化計劃,我們扭轉了美國在越南軍事行動的趨向。”但由於南越政府和軍隊的委頓,並未取得多大實際效果。為了在巴黎和談中增加砝碼,尼克遜決定採取其兩頭政策中的另一頭,給北越施以武力。

1970年2月,尼克遜發表對外政策報告,把新亞洲政策推廣於全世界,並提出對外政策三項原則——“實力地位”、“談判時代”、“夥伴關係”,作為“新的和平戰略”的三大支柱,即在實力地位的基礎上同蘇聯談判,在對盟國的政策上從發號施令轉到更多的強調夥伴關係。同時,對軍事戰略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將甘迺迪政府和約翰遜政府推行的靈活反應戰略和逐步升級戰略,改為現實威懾戰略,放棄“兩個半戰爭”的理論而改為“一個半戰爭”,在保持充足的核力量和相對的核優勢的前提下提高常規力量,減少亞洲駐軍,加強歐洲兵力。

1971年7月6日,尼克遜在堪薩斯城發表講話,提出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國、西歐、日本、蘇聯和中國,宣佈“變化不定的多邊外交活動新時代”的開始,企圖在美國國力不足的情況下,施展均勢外交,加強自身地位。尼克遜在實施這一政策的過程中,結束了對越戰爭,打開了同中國的關係,對蘇關係從“冷戰時期”進入“緩和時期”。尼克遜主義標誌着美國全球戰略由進攻型轉入防守型,其實質是:以蘇聯為主要對手,視中國為“潛在威脅”,爭取改善對華關係,謀求從印度支那脫身,以便穩定國內,集中力量保障戰略重點,加緊與蘇聯在歐洲和中東的爭奪。

尼克遜所說的“越南化”的重要方面,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使南越軍隊成為一支強大的獨立戰鬥力量,它要能夠頂住**人——既頂住游擊隊,又頂住當時正在進行常規戰的北方主力部隊。”他說:“在大力強調越南化和綏靖以後,首要的軍事任務就是襲擊敵人在老撾和柬埔寨境內的庇護所和供應線。”

尼克遜在回憶錄中寫道:“1969年3月,北越對我們在南越的軍隊發動新的大規模的進攻。為了對此作出反應,我下令轟炸柬埔寨境內的敵人佔領的基地區。當時沒有公開宣佈這種轟炸,因為我們擔心,如果公開宣佈,西哈努克就不得不反對轟炸。”

“4月初,越南**部隊開始發動攻勢,穩步擴大基地區。直到4月底,他們勢將把整個柬埔寨東部地區變為他們能隨心所欲出擊金邊和南越的一個廣大基地區。”尼克遜說,“在整個4月份,我們表現了剋制態度,而越南**部隊卻在柬埔寨到處橫行。我們給柬埔寨的全部軍事援助(意指給“自由高棉”山玉成的叛軍)就是暗中提供的3000支步槍。越南**沒有表現同樣的剋制態度,他們明確表示,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控制柬埔寨。最後,在4月30日,我宣佈,我們決定對**的攻勢進行反擊,襲擊同越南接壤的、由北越人佔領的柬埔寨境內的基地區。”

這一次,不僅美國空軍對“鸚鵡嘴”地區狂轟濫炸,而且美國陸軍侵入柬埔寨境內21英里,屠殺了大批柬埔寨和平居民。尼克遜說,“美國陸軍和越南共和國陸軍採取聯合行動,繳獲了北越的大批裝備——1500萬發彈藥(1整年的補給)、1400萬磅大米(4個月的給養)、23,000件武器(足夠裝備北越軍隊74個滿員的營),還有許多其他物資。”

尼克遜對這次進攻所取得的戰果非常滿意。他說:“由於這次行動以及第二年南越部隊在老撾發動的‘藍山行動’,河內未能積存足夠的補給品對南越發動全面進攻,直到兩年以後即1971年才發動。這就贏得了完成‘越南化’任務的寶貴時間。”

1970年3月,柬埔寨親美的朗諾集團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中立主義政府。在這種空虛狀態中,美軍和南越部隊一腳插進了柬埔寨這口泥潭。美軍先以強大的空中力量支援南越軍進攻鸚鵡嘴地區,之後自身也對魚鉤地區展開了攻勢。

先後10多萬美軍和南越軍的進攻在軍事上確實使北越的給養基地和補給線遭到嚴重破壞,但卻在政治上給自己招來了致命的後果。不堪一擊的朗諾集團又成了美國在東南亞的一個包袱,而且,大學校園和城市街頭的反戰運動又轟然爆發。國會山的議員先生們在一陣吵吵嚷嚷之後通過了禁止對柬埔寨提供軍事援助的決議。尼克遜不得不在6月底從柬埔寨撤出美軍——冒險的結果是自己又落入了一個泥坑。

越南人民軍很快調整戰略,在南越發起了大規模的戰略攻勢。到1972年10月,北越已經基本控制了全國近4/5的土地和3/4的人口,南越軍失去美軍的支持,被打得潰不成軍。

美國的“越南戰爭越南化”政策徹底破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毛澤東的危機處理藝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毛澤東的危機處理藝術
上一章下一章

四、越南化與體面的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