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志、倪光南的共同夢想(2)

柳傳志、倪光南的共同夢想(2)

倪光南的“漢字系統”被人們恰如其分地叫做“漢卡”,因為它包括三塊由若干集成電路晶片組成的電路板和一套軟件系統。三塊電路板之間以扁平電纜相連。字庫中則永久地儲存着所有標準漢字。當你在鍵盤上鍵入一個漢字的時候,控制系統便將你要的漢字翻譯為計算機可以接受的數碼,再把數碼傳到字庫中與之相關的地址,然後把它讀入處理系統、進入存儲器中,再送到顯示器或者打印機上,變成一個由點陣組成的漢字。那時中國人手上的“漢字系統”已有十幾種,其原理和運行過程大同小異。倪光南的漢卡只是當日中國眾多漢字系統中的一種,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的“聯想功能”。它利用了中國文字中詞組和同音字的特性,建立起自己的漢字體系。有個名叫馬役軍的記者曾描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聯想功能”時的快樂心情,還把那個瞬間叫做《聯想的魅力》,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我看到操作人員打出一個‘記’字,屏幕上迅即閃現出‘記者’、‘記錄’、‘記分牌’等一連串聯想出的詞組,再按一下鍵盤,就輸入一串漢字。”今天已經不會有人對此感到驚訝,但在20年前,漢字輸入的“聯想功能”卻讓無數人又驚又喜,因為那時候漢字輸入技術中還沒有把詞組甚至整句話一同錄入的概念,只是把字一個一個敲進去,然後在一大堆重音字中挑出你想要的那一個。人類語言的一個特徵就是“一音多字”,漢字尤其如此,比如與“一”同樣發音的字多達137個,所以重碼便成為提高錄入速度的一大障礙。現在,“聯想功能”把兩字詞組的重複率降低50%、三字詞組降低98%,四字以上的詞組幾乎沒有重複。漢字錄入的速度由此提高了至少兩倍。很顯然,“聯想”的概念導致了“漢字系統”的劃時代的進步。當1985年年初柳傳志聞訊找到倪光南的時候,這一技術已經以“LX-80聯想式漢字系統”命名,並且相當成熟,向個人計算機移植的過程也已成功在望。這是一個非常確切的信號:13億中國人通向個人計算機巨大市場的那扇門就要打開,柳、倪二人並肩站在入口處。柳傳志知道倪光南萬事俱備,只缺少最後一個環節,那就是誰能以他的樣品為模本,大規模地組織生產和銷售。柳還從計算所的同事那裏收集到許多關鍵性的消息。這些消息證實,倪光南已經把他的“LX-80”給了北京的信通公司和深圳的中航技公司,也許還給了另外兩家公司。那時候人們沒有專利的觀念,倪光南也不在乎錢,他的迫切願望是把“LX-80”賣出去,誰賣得多,他就和誰結盟。柳傳志是個說服人的天才,他的邏輯和他的激情,以及他的那副充滿渴望的眼神,常常讓人無法拒絕他的任何請求。他周圍的那些人,比如張祖祥、李勤、畢顯林、陳大有,個個比他年長,論技術也都在他之上,卻全都心甘情願進入他的陣營,與他和衷共濟。現在他告訴倪光南,自己正是來幫助倪光南實現夢想的,還信誓旦旦地說:“我保證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變成產品。”柳傳志的話顯然給了倪光南巨大的激勵,有些感覺是前所未有的,這有倪光南在幾年後寫的《科學家的正途》一文為證。他在文章里說到當時的心情:“大型計算機的研製,我灑過汗水;國家級科研成果,我取得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我也拿過數次。但遺憾的是,這些成果至今還躺在獎狀上,一直沒有成為產品。”不論柳傳志和倪光南在後來有多少分歧和怨恨,你若仔細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兩個人的言行,就會相信,那時候他們一定具有共同的苦惱和夢想,而且還有一種默契,看上去也沒有任何權力和利益的重疊。柳做好了有求必應的準備,倪光南卻只開出三個條件:第一不做官;第二不開會;第三不理睬記者。柳傳志當即表示絕無問題,倪可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事情就這樣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倪光南帶着他的“LX-80”,全身心地投入柳傳志的公司中。他後來說自己“毅然放下鐵飯碗,應聘擔任了這個公司的總工程師”,這有點誇張。就像我們在前面已經敘述過的,當時計算所的員工進入公司,都不能說是“放下鐵飯碗”。就像柳傳志的任命一樣,倪的總工程師任命書上也附有一個括號,表明他當時的職務只是“兼任”。就組織的序列來看,他仍然屬於計算所的副研究員,仍然在計算所領取工資。儘管如此,他在下面的一段話,必定出自某種真誠:我能邁出這一步,是克服了重重障礙的,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戰勝了我自己。作為一名科學家,直接同商品市場見面,整天同用戶打交道,或者為開拓市場而奔波,這是不是正途?符合不符合自己的身份?這些問號整天撞擊着我的心。終於,我戰勝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在商品經濟中的正確位置。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聯想風云:揭密聯想集團管理內幕(精彩章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聯想風云:揭密聯想集團管理內幕(精彩章節)
上一章下一章

柳傳志、倪光南的共同夢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