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設計中容易發生的錯誤(2)
措辭困難的程度依受訪者的教育程度而定。像“信息渠道”之類的詞,一般可放心地對一個大學程度的樣本使用,但對低於中學教育水平的則不能使用。一般說來,郵寄性問卷的措辭要求比面訪性的簡單,因為若受訪者不懂則無人相助(除非不回答或不正確回答)。甚至在面訪研究中,問題也不要超出樣本的教育水平,這是很重要的,因為許多受訪者窘於承認他們不懂得某個詞(尤其如果他們想,具有他們教育水平的人理應懂得它),以致不要求訪問員講清就隨便作答。進一步說,由訪問員解釋問題的做法應予避免,這一做法破壞標準化,因有些受訪者要求講清,而另一些則不由訪問員闡明問題,還會使受訪者的回答產生偏差。許多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應該用受訪者的日常俚語表達他們的問題,以便最大限度地加強受訪者與研究人員之間的友善關係。這對於不需選答“對”或“錯”的問題,有時不失為一種辦法。然而,在考慮使用俚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其一,這類詞的普及程度。如果問卷只是為了問一個小的子總體,這類詞可能是適宜的,但如果該研究要用不同年齡群或不同地理區域的總體複製,則使用這類詞可能導致不易理解。其二,正像一般人的共性和個性之間有差異一樣,一般人的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之間也有差異。一個人說話時說“我不想搗鼓這活兒”,寫時則寫“我不準備做這件事”。這樣,如果你郵寄給他一份問卷,其中寫有“你眼下想搗鼓這活兒嗎”,他會感到用詞古怪,從而可能感到不便於回答,即使他在口語中常使用這類詞句。調查是一條雙行道——研究人員和受訪者之間的一種社會互動。許多亞文化群保護他們的隱語,不鼓勵外人使用它。事實上,一個詞當它在較大的人群中或在外群(outgroup)中獲得共識並使用時,它一般就失去了它作為內群(ingroup)團結象徵的價值,因而常被內群所拋棄。如果訪問員碰巧是這個內群的一名成員,他可被允許使用這些詞。但調查研究人員一般代表大學、政府機構或市場研究組織等實體,而不是形形色色的內群。他們試圖使用內群隱語的做法,會被受訪者認為可笑(正如青少年憎惡成年人試圖模仿他們的髮型、穿着和講話一樣)。往往,語言和其他亞文化群現象如穿着等,是內群能引為驕傲的僅有的特徵,因而他們對其他人之試圖“偷”他們的言詞感到憤恨。這兒有個相關的問題,即為了取得受訪者的合作,研究人員必須使他們確信他是一個合法的研究人員。一般來說,他要強調自己是一個“專家”,通常他有相當的權威機構的支持。規範規定,像專家這樣可尊敬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應說話不講語法,也不應講俗話。調查,作為社會互動的一個形式、是一種正式的或次屬的關係,它的進行,目的不是為了使訪問員和受訪者親近,而僅僅是為了搜集科學信息。假如調查是在同等地位者之間或家庭成員之間的內群互動,非正式語言是適宜的。但是,如果是專家或政府官員同受訪者之間是一種次屬關係,而且這種互動是研究人員所倡導的,則宜使用較正式的語言。抽象的與實際的問題只要可能,問題應該提到具體的特定的事物,並得到特定的回答。關於年齡或性別之類的問題是特定的。受訪者不僅熟悉這種概念,而且熟悉適當的回答範疇。關於申奧成功之類歷史事件的問題也是具體的。對這類問題,尤其是關於很久前發生的事件的問題,所產生的主要困難是由記憶不清造成的。相比較而言,關於幸福、愛情或正義之類抽象概念的問題,要難於回答得多。儘管受訪者很可能熟悉幸福的概念,他也可能發現難於回答一個關於其“幸福程度”的問題。像“你如何描述您的幸福狀況:非常幸福、一般、不幸福”之類的問題,可信度可能是低的。看法問題是特別困難的問題。受訪者往往並無看法,因從未想過那個問題。受訪者擔心顯出愚蠢,因而必須反覆向他們保證不存在對或錯的回答。一般要求答同意或不同意的這類問題,像答對或錯的問題一樣,意指只有一或正確的回答。誘導性問題問題應該精心地設計,以便使誘導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限度,由於誘導,使受訪者的回答有偏見,從而人為地增加了作某一特定回答的機會。問題應該按其最中立的方式來問。例如,可問“你抽煙嗎”,而不問“你不抽煙,是嗎”。使問題產生偏見的另一可能是引用權威的話,如,“大多數醫生認為抽煙是有害的,你同意嗎”。敏感性或威脅性問題像性關係之類的敏感性問題,或像自殺之類的禁忌性問題,是易於得到規範性回答的——就是說,這些回答是以規範一以貫之的,即使對特定受訪者來說這是些不正確的回答。這被稱為社會讚許性偏見。一個規範就是一種關於人們應該或不應該做什麼的陳述。規範可以是允許的,告訴一個人應該做什麼如“等綠燈亮時再過馬路”,“要尊敬你的長輩”,或者是禁止的,告訴一個人不應該做什麼如“你不可殺人”、“你不可偷竊”、“你不可說謊”。不遵守規範是要受到制裁(懲罰)的,視程度不同,從閑言非議和社會不認可,一直到蹲監獄,甚至走向刑場。社會訪問員並無豁免權。如果他們探知某受訪者的回答承認犯了罪,他們就必須報告相關部門,否則他們就成為該罪行的同夥。一個受訪者通常並不一定擔心他的回答會引起法律上的反應,但他必然擔心,如果回答有違規範,社會將不予讚許。由於受訪者通常從回答問卷中得不到什麼好處(除了對研究給予的幫助讚許外),他常常感到,泄露越出規範的或異常的行為,是得不償失的。這樣他會感到有巨大壓力,從而不承認自己有違禁行為(如找三陪小姐等等),並聲稱自己做了該做的事(例如,按時繳納稅金等),而實際上他並未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