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情上勿放過做大人物之機會

小事情上勿放過做大人物之機會

時局急變,回首半生,4月4日,夏承燾整理藏書和舊稿,僅積稿就可裝滿滿兩箱,包括詞人年譜、詞例、詞林系年、南宋詞事、詞源箋證、詩人舊聞、雁宕十說、詩文詞存稿等十四五種。念此十五種書,若一一寫定,須十年心力,勞苦半生,棄之可惜。然成之亦復何用,頗思焚汰其大半,留三四種自玩。近月來於詩人論一書最為自喜,擬以極淺顯文字寫此六七家大詩人之性格,供中學生閱讀,於我國文化或不無小補。如能每月寫一篇,則一二年內可結集矣。心叔勸予先寫詞例,謂馬夷初先生老年寫說文甚苦,學術著作須精力好時寫定。今日擬動手先寫蘇辛詞例一篇,營營一日,遂不得一字。[62]作為有成就的詞學家、詞人,他早已得到學界的肯定,但他深知治學之艱難,對身外的名聲始終保持着警惕。4月15日,他參加東甌中學周年紀念會,同鄉、同事、數學家蘇步青在演講中對他讚譽有加,他在日記中稱之為“過譽”。4月19日,“得陳從周覆,謂欲集同門刊月輪樓詞,賀予五十壽,問予首肯否。時局如此,傷為此不急之務耶?其摯情可感,當為書報之”。[63]讀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余家菊的人生對話,他“頗有佳語”。對人生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思考。3月21日,念及平生師友,他說:“予今年五十,思檢舊作日記,作一書,多記師友恩惠,間及自己讀書經歷。半百忽過,不知尚有光陰幾何?因循過日,於人生不能見其大,感其深,做人治學皆甚淺薄(皆不如心叔),恐記亦無多可記。西人謂無論何人,其一生皆可為一大書,予甚愧此言,或由未能得此線索,以後須吃緊為人,加大加深體驗人生,時時提醒自己,小事情上勿放過做大人物之機會。”[64]第二天他在日記中說,假如王陽明在龍場有日錄,“豈非天地至文”。宋明理學家語錄都出自弟子之手,多有“走漏”,假如他們自己肯詳細記下每一天的心境,或弟子能盡量詳盡地記下其師一天的言行,“繪聲繪色,令人如觀電影,無殊親炙,豈非大快”。[65]2月8日(正月十一)是夏承燾五十歲生日,天氣陰冷,傍晚有雨雪,晚上他吃面自慶。並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予生十九世紀之末年,此五十年間,世界文化人事變故最大。晚心叔、微昭過談,謂吾人舉目此小房內之事物,為五十年前所無者,殆佔大半。今年我國激變尤大,予之後半生,殆將見一前千年所未有之新世界。記此自慶。今晨送鷓鴣天人日立春詞與伯尹,結語“十洲夢覺雷聲動,花事今年看斬新”,寓此意也。[66]這年春天,“寒食清明都過了”時,他曾經填過“玉樓春”一首,其中有“尊前誰道已非春,應信明朝春更好”的句子,他對“千夫所指罪如山”的國民黨政權素無好感,1945年,費鞏失蹤后,他曾參與簽名,留下了“一士頭顱索不還”等沉痛的詩句。在1948年的日記里他更是多次流露不滿情緒。11月9日,“報載蔣總統談話,決戡亂到底,不惜再打八年,聞者皆咋舌。對豪門財產,仍無一字提及”。[67]11月17日,閱報知道陳布雷逝世,傳服過度安眠藥自殺,“以知時事無可為也。”[68]12月4日,“傳蔣語黃紹,決不遷都,亦不守南京。眾料蔣於無望時自殺,但恐不能如所願耳”。[69]後來他在1950年5月18日的日記中嘲弄:“昨夕台灣廣播,蔣宣稱一年後反攻大陸,予未及聽。蔣氏前此一二年屢來泛湖,飲於樓外樓。予未嘗一見,亦從未於無線電中聞其聲音。台灣遲早解放,不知其能決然捨生否?若隨婦人逃亡美國,則令人齒冷矣。或謂其在南京亦嘗誓死,恐終不肯死。”[70]“花事今年看斬新”,對陌生的**的到來,他既懷抱着無比的希望,內心深處又不無顧慮,比如他在1948年12月8日的日記中說道:“旬來為時局擔心,營營不安。細思只是自私,苟能使大多數人得福利,則犧牲小己,何足顧念。即目前舉動,或不合理想,然總比因循腐爛好。放大眼光,堅定心志,以接更新時代,斷不可畏葸灰心,自斫喪其生機。王靜安自沉[沈],只是可笑可憫。”[71]12月13日,他憂慮——“中國文化以家庭為中心,而**於此如仍須貫徹其政策,將來能行久無弊否,甚可懷疑。”有朋友認為“唐代強迫僧人還俗,而今日仍有佛教,中國文化必不亡,不須過慮”。[72]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
上一章下一章

小事情上勿放過做大人物之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