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的目空一切、自命不凡(4)

孩子變的目空一切、自命不凡(4)

“虛榮心尺碼”還產生了另一個問題:有些孩子們開始相信這些謊言。誰不喜歡被讚揚呢?但結果往往是,父母本來想用讚揚來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到最後卻讓孩子變得自高自大、事事以自我為中心。我聽說過一個小孩,她在看病時咬醫生,朝護士吐口水,對每個人揮舞着拳頭,好像瘋了一樣。最後離開醫院時,她卻得到一個“微笑的臉”的貼紙,和帶她去RUS玩具城的許諾。這些被家長過度誇獎的孩子,即使自己做得非常不好,也表現得不可一世。當然有時候這些孩子的表現似乎不錯,那是因為自信掩蓋了笨拙。在課堂上,他會第一個舉手,儘管他的答案往往未經深思熟慮,或者根本就是錯誤的。他從不刻苦學習,因為他知道重要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生活中,了解那些微妙的社交界限非常重要。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無法明白這一點,這在和成年人打交道時表現得尤其明顯。我最近聽說一位老師被她一個九年級學生的表現驚呆了。她沒有時間改前一天交上來的卷子,這個學生課後找到她說,“我現在有時間,為什麼我們不一起去圖書館改我的卷子呢?”這聽起來更像《財富周刊》上世界500強公司的CEO,而不是一個孩子。很明顯,這個男孩不知道他的話不是學生該對老師說的。大多數成年人知道這種行為會冒犯到別人,但這個孩子卻認為他的興趣、目標和熱望才更重要。儘管“虛榮心尺碼”在課堂、球場上隨處可見時,但孩子的特權卻是在家裏發展起來的。逐漸地,孩子的自我意識變得模糊不清。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生活中真實的一面,如果孩子不清楚恰當的行為舉止和不恰當、粗魯的行為之間的界限,就無法和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將來他在社會生活中也會失去自我,無法適應社會。孩子得到的特權也給家庭造成了危害。在自己的家裏,人們本可以享受自由,但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被扭曲時,這種樂趣和平靜也被破壞。在家裏,“表現”是最不應該提起的事,以“表現”為中心的家庭是孩子“特權”的搖籃。當父母感到應該誇獎孩子、聽他們說話、鼓勵他們,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非常重要,父母的樂趣、歡愉都是因為他們的存在。這樣,家庭生活就變成了“小約翰尼的表演節目”。我經常開玩笑說父母在家裏應該感到他們是“佔據空間的疾病”才對。這個醫學術語描述的是一種未知的物質。我們知道它的存在,可以觸摸到它,通過CT或MRI還可以看到它,但我們不清楚它到底是什麼。父母有時候需要像這種物質一樣,他們需要打電話、午睡、收拾衣櫥。只要可能,他們應該是孩子生活的背景。有時候孩子如果能自己做些事,父母就不用刻意地組織他們玩耍、看電影、討論論文。對孩子來說,學會自己找事做是很重要的。事實上,這也會讓孩子感到更加輕鬆。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父母給孩子那些特權,我們的社會也鼓勵一種“分隔”,使孩子們在自己和周圍環境間建立起一道屏障。孩子失去了對他人的同情心,逐漸相信自己享有與他人不同的權利。一方面,我們快節奏的、被互聯網虛擬的、以實現目標為目的的生活方式都會使孩子與他人逐漸疏遠。孩子們的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停下來和鄰居打招呼,或問候自己的親戚朋友。在很多場合下他們甘心隱姓藏名,在互聯網上,他們找到自己的另一種生活,他們可以是任何自己想做的人。另外,經濟問題也促使孩子將自己的情感埋藏起來。孩子很難理解美國社會巨大的貧富差距。放眼世界,極少數人佔據着大量財富,無數人卻生活在可怕的貧困中。我們自己擁有兩棟甚至三棟房子,為什麼有人卻無家可歸?電視上第三世界國家的悲慘畫面,讓孩子無可遁形,他們看到受飢餓折磨的兒童,被戰爭或自然災害奪去家園的家庭。這些充斥螢屏的畫面令人痛苦但又毫無解決辦法,與它們相比,現實中的痛苦變得微不足道。在無力和困惑中孩子會把自己和所看到的東西隔絕開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美國父母怎樣“管”孩子:教你做成功的父母(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美國父母怎樣“管”孩子:教你做成功的父母(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孩子變的目空一切、自命不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