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2)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2)

今天,讓母親從孩子身邊走開越來越難。一些父母根本分不清孩子和自己的想法有什麼不同,他們把孩子當作“宇宙的中心”,忘記了孩子不過是個“孩子”而已,他需要空間、指點和約束。父母在得到孩子之前,不知道付出了多少精力、時間和金錢,所以當孩子順利出生后,父母感覺他就像自己的“勝利果實”,他是上帝的禮物,是屬於自己的東西。這些父母總在問,自己是不是滿足了孩子所有的需要。當我們擔心孩子是否喜歡我們時,就會對他們百依百順。其實,儘管孩子們的要求被完全滿足,但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卻被我們剝奪了,那就是自律和建立正確的行為準則的能力。另一種父母的情況則有所不同。他們處於嬰兒生育高峰時期及其後的年代,實際上他們並不想真正成為“父母”,特別是像他們自己父母那樣的“父母”。他們不想變老,不想讓生活的節奏變慢,更不認為挺個大肚子是件有趣的事。很多人甚至這樣明白地說,“不像我和我的父母,我和孩子之間更像朋友”。不願把孩子和自己分開,過分寵愛孩子和不能盡到為人父母的職責,造成我們的孩子向兩方面發展。一種孩子被看成“宇宙中心(CU)”,一種孩子成為家長的“小我(MINI-ME)”。我們的教育方式也相應分為兩類,但它們往往又矛盾地統一於我們一身,我們一會兒溺愛嬌寵孩子,一會兒又把他當作滿足我們需要,實現我們目標的“小我”。每次提到CU型的孩子,我就想起曾碰到過的一個小孩。我去一個朋友家裏做客,她4歲的孩子要果汁喝,而且是馬上要。母親(自我進家門,她已經被打斷了好幾次)只好去給他倒。她從冰箱裏拿出一盒果汁,給孩子倒了一杯。但這孩子搖搖頭,要另一個盒子裏的。母親告訴他兩盒果汁是一樣的,只不過那盒還沒開。結果孩子還是堅持要重新給他倒,最後母親讓步了。也許她是因為我在場,不想浪費時間,但無論怎樣,孩子得到的信息是:我是“宇宙中心”,我要這個盒子裏的果汁,你就得給我倒。把孩子視做“宇宙中心”的父母常常做些多餘的事,即使孩子沒有要求。從“嬰幼兒監護器”開始,母親習慣了永遠在那兒準備為孩子做點什麼,有時甚至會因為不能做到這一點而十分內疚。母親們一直高度警惕,隨時準備幫助、干涉或鼓勵孩子,難怪她們總感到心力交瘁。父母總是把自己和孩子係為一體,這種強烈的“映射”心理使他們覺得子女教育中一些不可避免的摩擦難以忍受。這種情況有時會使家裏充滿緊張空氣,有些母親甚至覺得不能和孩子呆在一起,因為孩子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為了找到自我,她們必須時不時地離開孩子一段時間。最近報上有一系列介紹SAT培訓專家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提到一個請專家輔導孩子的好處:這樣可以使孩子處於一個“排除感情因素”的環境。比如,當教練要求孩子填寫申請表格、做考試練習題時,孩子不會對他大吵大鬧,說“你老這樣逼我”,不會摔門,而對母親他們則可以肆無忌憚。其實,父母教育子女是離不開情感投入的。一個13歲男孩的母親告訴我,“我受不了每天為作業問題和孩子爭來爭去。最後,我只好告訴他,只要他考試優秀,我就獎勵50美金。”這也造成了家長過度依賴“子女教育的外包”和過度信任“專家”的狀況。他們覺得讓保姆和輔導老師處理一切,痛苦可以大大減輕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處理這種問題的好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借用反對青少年過早嘗試性行為的口號:“不是我,不是現在。”當你正在和丈夫討論一本有趣的書或在切洋蔥、洗澡時,你的孩子走過來求你陪他玩、給他念家庭作業,這時你要說:“不是我,不是現在。”這句話我屢試不爽,我想它可以作為子女教育的一條口號。在把孩子當作“宇宙中心”,是因為父母不能正確理解大人和孩子的不同,他們被孩子牽着走。而“小我”則是一下子被推入成年,以此來滿足父母的需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美國父母怎樣“管”孩子:教你做成功的父母(選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美國父母怎樣“管”孩子:教你做成功的父母(選載)
上一章下一章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