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帆樓里的帝國重臣(1)

春帆樓里的帝國重臣(1)

"

我是康黨"

這是李鴻章在"

戊戌變法"

運動失敗后,"

奉懿旨捕康、梁"

時說的一句驚人的話。

當時朝廷正在大肆追捕康有為等人,帝國舉國草木皆兵人人自危,所有的官員都儘可能把自己放在康有為這個名字的八丈遠外,因為朝廷要殺的不僅僅是康有為一個人,而是要殺朝野內外所有的"

康黨。

在十分委屈的心情下到廣東就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接到的諭旨是:"

嚴拿康黨,剷平康有為的祖墳"

因甲午戰敗而被貶出京城的李鴻章臨走照例要晉見慈禧謝恩,在朝上,慈禧拿出有人彈劾他是康有為的同黨的奏摺給他看,李鴻章的回答令慈禧萬分驚駭,李鴻章說:"

若舊法能強國,吾國早已強矣。

即變法則為康黨,臣罪無可逃,臣實是康黨"

慈禧驚訝之後捉摸好半天,最後才斷定李鴻章反對的不是她而是保守派,於是沒有把話題繼續下去。

李鴻章到達廣州之後,又有人向他請教對康有為的看法的問題,李鴻章再次脫口而出:"

朝廷意抓康黨,爾等無需怕,吾即是康黨"

在場的人嚇了一大跳,除了驚訝於這個老漢臣的膽大包天之外,還驚訝於盡管康有為咒罵李鴻章賣國的措辭比誰都尖刻,但這個"

有宰相之名的一品大員還是公然聲稱自己是康有為這個六品官的黨羽。

孫寶■:《日益齋日記》。

還在與太平軍作戰渾身都是殺氣的時候,李鴻章就已經顯露出和其他帝國官員的不同之處:他對外國的科學技術和本國的經濟活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最初的動機是:淮軍需要弄到得銀子以買武器。

他帶兵到上海之後不到三個月,就把江蘇巡撫薛煥擠走了,以使自己能夠自由地運用上海這個商業城市的財富。

當時的上海道吳煦是個有名的利用職權貪污的官員,一天晚上李鴻章身穿便服來拜訪他,閑談之中好像無意之中提出要了解一下上海地區的賦稅情況,沒有提防的吳煦拿出來幾本賬目讓他過目,李鴻章看了一眼問,還有沒有?吳煦又拿出幾本。

直到吳煦的所有賬目在桌子上堆成一大堆的時候,李鴻章從懷裏掏出個黃色大包袱皮,把賬目本全部裝了起來,說要拿回去看,免得掃了現在閑談的興緻。

吳煦眼看着李鴻章手下的人把包袱扛走了。

經過對上海賦稅情況的審查,李鴻章抓到了吳煦貪污的事實,然後把他也擠走了。

自從有權力控制上海的銀子起,他就開始大量地引進洋人的機器設備,創辦自己的軍工企業。

上海的"

洋槍三局"

是中國第一個近代軍工企業,它生產出第一批"

國產"

的武器彈藥。

儘管當李鴻章採購的外國大機器運到上海時,他面對"

一堆鐵塊"

還是感到了心裏沒底,但當設備安裝完畢並且運轉起來的時候,他就極其興奮了。

他算過一筆賬:一發即使是從英**艦上偷來的最普通的12磅重炮彈在中國市場上也要賣到30兩銀子,一萬發銅帽子彈要19兩銀子以上,而如果自己生產軍火,能夠省多少銀子?憑什麼咱們要把白花花的銀子全給了洋人?從力圖使自己的淮軍裝備全部近代化的初衷出發,李鴻章興辦企業的舉動一發不可收。

他曾經收購過一座原來屬於洋商的完整的工廠,這座工廠後來不但可以製造大炮,而且那時的李鴻章居然就想到了戰後的"

民生日用"

問題,他使這座機械製造廠具備了軍民兩用的功能,並且在設備開始正常運轉之後,立即把工廠的洋名字改成了"

江南製造總局"

--按照他的話說,為的是"

以絕洋人覬覦。

對世界近代工業技術的理解,無論官民,在當時的大清帝國都是開天闢地的事情。

創辦企業不僅僅需要的是財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思想和觀念的轉變。

李鴻章在寫給朝廷的一封奏摺中,對蒸汽動力運轉狀況的描繪顯示出一個帝國官員對新事物的絕大興趣。

這份奏摺無異於一篇產生於一百年前的科普文章,其中所敘述的原理之複雜,即使是今天的中國人也不見得人人都能看明白:鏇木、打眼、絞螺旋、鑄彈諸機器,皆綰於汽爐,中盛水而下熾炭,水沸氣滿,開竅由銅喉達入氣筒,筒中絡一鐵柱,隨氣升降俯仰,撥動鐵輪,輪綰皮帶,系繞軸心,彼此連綴,輪旋則帶旋,帶旋則機動,僅資人力以發縱,不靠人力之運動。

《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25,第4~10頁。

在還沒有幾個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中華帝國里,一個政業軍務繁忙的朝廷重臣,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一台蒸汽機的運轉並且弄清楚其基本運轉原理,這在中華帝國還沒有幾個人知道世界上有"

蒸汽機"

的時代,着實令人驚嘆--如果帝國的皇帝也能夠像這位官員一樣對蒸汽動力感興趣,帝國的歷史也許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生產動力由手工動力到蒸汽動力的轉變,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標誌,是包括政治革命在內的一切革命的物質動力。

不能強求當時的李鴻章明白蒸汽動力對一個國家歷史其實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但僅從他的描述上看,雖然頭上也是頂戴花翎,腦後也拖着一條辮子,但他已經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帝國官員了,這是他得以成為帝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從蒸汽機想開去,也就不難解釋李鴻章成為洋務運動的首領的原因和他對康有為變法的態度了"

洋務"

,與西方人和一切西方事物打交道的帝國專用名詞。

關於李鴻章辦洋務的故事不知被多少人敘述和分析過,但無論褒貶,承認他是19世紀中國近代化運動的核心人物是沒有疑問的。

由於他的主持和參與,洋務派創造了帝國近代新事物中的無數個第一:第一條鐵路、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座近代化機器製造廠、第一座鋼鐵工廠、第一個民營企業、第一個建議並實施向外國派遣中國留學生、第一所外國語學校、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陸軍、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引進西方技術,促進國家的近代化進程,以使中華帝國強盛,在這一點上,李鴻章和康有為沒有原則性的分歧。

當康有為還在家鄉讀書的時候,李鴻章已經是帝國洋務運動的中堅了。

康有為"

變法"

中的很多富國強民的主張,都是受到洋務運動的啟發和鼓舞,應該說在這一點上,康有為的呼籲和李鴻章的實踐目標是一致的。

但是,康有為咒罵李鴻章的原因和絕大多數國人一樣,不是李鴻章"

熱衷於奇技淫巧"

,而是李鴻章的外交活動。

帝國沒有"

外交"

的概念。

所有外交事物統統歸入洋務。

在這個意義上講,作為軍事家、洋務運動的首領李鴻章不可避免地要成為帝國當然的"

外交家"

,無論他懂不懂現代外交事務。

李鴻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讓外國人知道了大清帝國有一個"

相貌堂堂的"

且"

矜持、自信和傲慢"

的李中堂,同時也讓國人在那個悲傷的年代終於揪出來一個罪大惡極的賣國者--李鴻章讓所有的中國人因為憤恨得以在怒氣中宣洩而感到心情平復了一些。

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大挫折--"

海軍費絀,設備多不完,惟鴻章知之深。

朝野皆不習外事,謂日本國小不足平,故全國主戰,獨鴻章深知其強盛,逆料中國海陸軍皆不可恃,故寧忍之詬言和。

朝臣爭劾鴻章誤國,樞臣日責鴻章,乃不得已而備戰"

羅■■《中日兵事本末》。

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17頁。

戰爭爆發的時候,作為直隸總督,李鴻章是前線最高指揮官。

儘管他從一開始就是堅決的反戰派,但是當朝廷決定一戰的時候,他還是竭盡全力地主持着戰事。

戰爭失敗,朝野把責任歸於一人,他被革職了。

即使是這樣,如果他暫時引退便不會有日後巨大的名譽損失,可偏偏朝廷讓他去日本馬關代表帝國進行戰後談判。

李鴻章不願意去。

不是因為他被革職而鬧情緒,而是他深知局面之艱難,他太了解洋人是些什麼東西了。

李鴻章和洋人的交往很早。

當他帶領新創建的淮軍進行千里大穿越的時候,他就已經和洋人有所接觸了,他在其中流露出的對洋務的興趣,讓曾國藩都對他有點不放心。

給他送行的曾國藩曾專門囑咐他"

以練兵學戰為性命根本,吏治洋務皆置後圖。

但是,他一上船,看到外國輪船上的設備和"

洋人頗恭順"

的態度后,老師的囑咐便全忘乾淨了。

他認為,要改變帝國的現狀一定要使用洋人的某些辦法,而要用洋人的辦法首先就要接觸洋人。

運送淮軍的船剛一到上海,他立即訂閱了三份英文報紙並且命令手下及時翻譯出來,一份送北京的總理衙門,一份送曾國藩,一份留給自己閱讀。

李鴻章的淮軍是最早裝備全套西方武器裝備的帝國部隊。

他也是在自己的部隊中最早請洋人當教官的人。

在後來創辦軍工企業的時候,他與洋人的來往更是頻繁,洋商、洋工程師和洋學者皆是他客廳里的常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
上一章下一章

春帆樓里的帝國重臣(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