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話語中給自己做個體檢
很多人說我講話有技巧,其實我以前常說錯話。
先來給大家講一個自己曾經說錯話的案例吧:有一次,關於一個營銷的問題,我請教了一個營銷大師,比較複雜的問題,所以我說:"我真笨,這件事我想不明白。"大師聽了我的問題,很不高興地說:"我也笨,我不知道。"我當時就知道自己說錯話了,本意是降低自己,但是把對方的格調也給降低了,在根源上還是因為沒有把別人放在心上,所以出了問題。
曾經有一家公司的總裁,讓她的助理打電話約我見面。
本來我的確不想去,後來,助理對我說:"張老師,別讓我為難,見一面吧。"於是約了一個我方便見面的時間和地點,可是當晚12點的時候,我剛結束了一天緊張的工作,剛睡着的時候,這個助理給我打電話,說要改時間。
在這裏順便給大家說的一點是,當和一個人不熟的時候,不要隨隨便便打電話,可以先發短訊,尤其要選擇好時間,因為短訊可以讓人選擇如何回復,電話看似高效,卻讓人不得不接,讓彼此都沒有了緩衝的餘地。
我說不要麻煩了,取消約見。
她又多次給我打電話,我一般情況下是不回復。因為要說的我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後來,她想辦法找了其他人的號碼打過來,我接聽,那位公司的總裁還是想約我,我表明不見。這位助理說:"你這麼長時間不接我電話,你為什麼要讓我為難?"到最後一步,她還是只想到了自己。為了避免讓自己說出傷害這個小女孩的話,並且我不是她的領導,沒有權力教育或者指責她,我還是保持友好而堅定的態度拒絕了約見。
在這件事情中我個人的感受是再好的偽裝和話術也難以掩飾一個人骨子裏缺的那種對人的尊重。把別人放在心裏,你才能說出攻入人心的話。
從語言中,能檢測出一個人心裏的狀態。
請設計師A、B、C幫我們設計一張桌子。
A設計師直接做桌子去了。
B問:多大的?什麼材質的?什麼時候要?預算是多少?
C則問:你的桌子是用來做什麼的?將來桌上放花瓶做室內裝飾用,還是用來當餐桌呢?
A做出了桌子,顧客只能被動接受。顧客產生不滿意的情況,雙方可能會有爭執。
B也做了桌子,顧客也埋單了,已經合格了。
C則有可能讓顧客驚喜。
從三則對話中,檢測出來的就是A、B、C三個人的工作狀態。
當我們說一些話的時候,也要記得多問一下自己為什麼這麼說。有一個寓言說的是:一群人在搬磚蓋房子,一個人去問了其中一個人:"你在幹什麼?"第一個人的回答是:"沒看到嗎?我在出苦力--搬磚。"他又去問另一個人:"你在幹什麼?"第二人說:"我在砌牆。"他再問了第三個人:"你在幹什麼?"第三個人說:"我在修一座宏偉的宮殿。"其實這三個人乾的工作都一樣,就因為他們的思想不一樣,他們的心情就不一樣。就因為心情不一樣,他們工作的質量、工作的效果就不一樣。
心情不一樣,說出來的話不一樣,他們工作的質量、工作的效果就不一樣。這就是你在做事的時候如何去看待事物,眼界不同,結果也不同。
當我們檢查到自己近期說話經常使用反問,並且對其他人說話的態度很不耐煩,可能還會經常隨意打斷別人說話的時候,這個體檢出來的結果可能是我們的心出了一點小問題。
說話可能暗示着內心有些焦慮,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是我們自己的心理能量不夠用。那麼就要檢查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我們個人交際範圍在某一個時間點上進行了超出能力範圍內的擴大?
或者總是追求說話的高效率,讓聽到自己說話的人能夠馬上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辦,再或者總是指責別人,糾正對方的錯誤,這都是內心焦慮的一種表現。
不妨先冷靜內心,給大家舉一個主持人魯豫的例子。看她的節目,說話,和別人的互動,經常都是嘉賓的狀態很放鬆,她一副安然享受的狀態,從不着急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她的心已經修鍊到了一定的高度,她才能夠不慌不忙,遊刃有餘地把握和一個人說話和溝通的節奏。她曾經這樣說:"做媒體的時間長了,我越做越明白,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觀眾,因為觀眾不習慣看到一個在電視上說教的人。所以我不是特別著急地想把我的想法告訴大家,我是在通過我的嘉賓,通過他們講述的故事,告訴大家我對於生活的看法,對於某一件事的看法,對於愛的看法,我覺得用這樣的方式比較不太會被拒絕。"她還說:"我們中國人不是說,有理不在聲高嗎?我覺得想表達你的觀點立場,就是要不露聲色,不着急地把你想表達的東西說清楚,我覺得這反而是有說服力的。我一直喜歡-潤物細無聲-這種境界,就是輕鬆地,溫和地,平等地,把我相信的,把我想說的話告訴別人。"這種說話的態度來源於內心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