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別人只為自己舒服
很多人都時常幫助別人,當然他們的好意很多時候並不被人們所接受,於是就會感慨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用行。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是否需要這種良藥苦口呢?給大家講一個案例,是一個女性讀者小王向我詢問過的。情況是這樣的:小王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年,是這家公司比較有資歷的員工。後來,公司擴大規模,就招來了一批新員工。她和其中的一名新員工小莉的關係不錯。
小王感覺自己真心對小莉好,拿上次公司組織聚餐來說,小王勸小莉要穩重一些,沒想到小莉非但不聽勸,還主動拿着酒杯跑到領導面前敬酒,其他的同事都說小莉的行為不合適。別人只是背後說說,小王卻不這麼想,她想兩個人關係既然這麼好,就應該直言不諱地告訴小莉。沒想到她勸說小莉以後別那麼"出格",但是,小莉還是沒有改。
這讓小王非常困惑。
於是,她找到我,訴說了內心的困惑。
這屬於職場關係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於是我先問她:"小莉這麼做,導致了什麼客觀後果?"她說:"倒是沒有產生直接的影響,她敬酒也不是犯錯,誰也不會為這件事情扣她的工資,但是大家……"我打斷她說:"我們先不揣測大家的想法,因為是你們兩個人的交往模式出現問題,我們就先解決你和小莉之間的問題。"她說:"好。"
我說:"你認為小莉這麼做,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小王說:"新來的員工不該這麼招搖,應該穩重。"我說:"這句話怎麼得來的?"小王說:"我是這麼感覺的。"我說:"也就是說,你沒有把握證明小莉這麼做就一定是不對的,是吧?"小王急了,趕緊說:"我當年就是靠低調才第一個轉正的,而且一直以來工作比較順利,都是因為比較穩重,我希望小莉別吃虧。"我說:"這是你個人的經驗,你的解藥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小莉有她的生存之道,也許領導對這樣的員工會更重視也不一定……"小王急切地打斷我:"反正我就是看不慣她那樣。"說完這句話,我再也沒有說話,小王也沉默了。
相信話題進行到這裏,讀者就會發現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哪裏了。
小王口口聲聲說為了小莉好,這是一個表面現象,真實的原因只是因為她看不慣!生活中,這種"以愛為名"的現象太多了。比如,勸某位同事不該讓自己的辦公桌堆積太多的資料,勸某位同事說話的態度要變得溫和些,勸某位同事心態要變得開放一些,要打開心扉,學會分享,等等。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總是能夠發現問題,而實際上,他們才是問題的真正製造者。
他們常常會說:"別介意,我這個人就是直來直去。"不知道別人的感受是怎麼樣的,當我一聽到有人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的態度是不放鬆的,我想下一句大概就是職責和批評我的話了吧。而且他們還會常常說自己的話是苦口良藥。
實際上,忠言不能和葯類比。葯是治身體病症的,苦藥可以藥到病除;而忠言主治的是人的心理病症,如果你說出來的話,別人心理上不接受,那麼說出來還有什麼意思,還怎麼能夠"利於行"?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對別人說的話很多都是以改變別人為主,那就要檢驗自己糾正別人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如果是為了自己,那麼即使面對這個人的時候,你說服了對方,面對下一個人的時候,你可能又不接受了,又覺得對方有問題,需要改,那就麻煩了。
為了避免不走入心靈的死角,要告訴自己需要改變的是自己,要學會說,我接受。
不會說這句話的人,每天都會發現別人和自己對着干。
學會說這句話的人,發現日日都是大晴天。
即使發現自己的初衷是為了別人好,也要合理控制,不要隨意地糾正別人。別人犯了錯,大部分人自己心裏都知道。例如,一個團隊的領導在已經知道部下盡了最大努力,卻因為一個小的判斷失誤把事情搞砸了,他會怎麼辦呢?
其實,不需要怎麼辦,此時"無為而治"是最好的方案,如果忍不住非要糾正別人,對團隊中的人說:"下次再不能重複上次的錯誤了,要好好改改。"縱然他說的話很有必要,對方也很有可能心裏不買賬,還有可能在心裏罵道:"這事你就一點責任都沒有?有了功勞你沾光,沒有功勞你拆台,有本事你自己去試試。"如果讓下屬產生這樣的心理,領導說的話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反之,如果這位領導說些"你們已經儘力,事沒辦好我也有責任"之類的安慰話語,然後再與部下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部下一定會接受。
可能會有人說,這樣做領導也太累了,沒辦法,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領導的責任就是琢磨怎樣帶好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