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門修行(當作上架感言吧)
終於又到了有一本書要上架的時候。距離上一次新書上架,好像已經過去了挺多年了。已經記不清具體的時間了,卻也沒有那個動力回去翻查。
想要寫一本有關創作者的書,這個想法最初是在13,14年的時候。我們幾個好朋友在聚會中提起了許多圈內八卦,於是說,要不把所有這些東西集合起來,寫一本從90年代一直到現在的“黑暗文學史”吧。因為工作量非常浩大,且牽涉到如何把一些只有我們知道的東西包裝消化,讓人看不出來馬甲背後是我們幾個,還牽涉到非常多的秘密取證工作,後來終於是不了了之了。
期間,也有和王若虛聊起,把他寫的那個《文字帝國》的作品系列融合起來一起推動。然而《文字帝國》的版權在ONE手裏,操作起來也有點麻煩。畢竟不是去討個人情就能讓對方把版權交給我。我自己,也缺乏將一個IP系統運營好的必要的知識、能力和資源。假如之後我覺得有這個信心有這個能力去做這件事情,我還是會去嘗試的。
要講述作者的故事,就得細究許多玄妙的東西了。作者為什麼寫作,是什麼推動着他們在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付出那麼多時間、精力,收穫卻又是那麼少。是什麼,使得整個行業從多少年前的形態變成了如今的樣子。而創作本身,又是什麼,作者如何面對文本,如何揣測讀者和編輯、出版社、平台,又是如何在紛繁蕪雜的目標和方法中不斷進行自我博弈的……
以我對文藝理論的淺薄的掌握,似乎連這些問題百分之一、萬分之一都無法解答。
我最初接觸到的真正觸及到如何寫如何謀篇如何將主題凸顯或者隱藏起來,如何設置意向和象徵的作品,其實是《王謝堂前的燕子》——歐陽子所著,解讀白先勇的短篇集《台北人》的一本書。開始只是倪文尖老師推薦,後來這本書我大概反覆讀了有四五十遍吧。倪文尖老師借給我的那本台灣的繁體出版物,我好像一直都沒有歸還。我反覆讀完到能夠放下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從華師大中文系退學了。
略薩的《致青年家的信》在我看來更多是關於寫作者的態度的,關於一個作者要如何在寫作中面對自己,但對於寫作本身,似乎是卡爾維諾的《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更觸及核心一些:作品的輕與重、速度、主題等等,薄薄一本小冊子,卻觸及到了很多有趣而深刻的主題。不過,這也是只有寫過,並且在寫作中遇到過相當大的困難的作者,才能體悟和理解的東西。
而後,接觸到了張大春老師的《稗類》,那是讓人有些振聾發聵的書,以至於我前後買了四個版本。後來,因為業務的關係,和張大春老師有了不少交流,但我拿去讓大春老師簽名的,還是《大唐李白》而不是《稗類》。讓一個老師在一本理論著作上簽名題贈,這對我來說,有些太重了。對於《稗類》,後來我也覺得有些地方,未必能盡然認同。講究寫作、學習與摻雜在其中的形式感的我,並未說明此事。後來,也只是在線買了一本大春老師早年寫的《我妹妹》聊作補償。
至於《故事》《救貓咪》《編劇備忘錄》等等,在我看來都只是方法,而非理論。方法是關於如何去具體執行和操作的,是給你一個框架、一個表格,指導你如何去填寫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和當年的“從入門到精通”“傻瓜也能學XX”並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因為創作本身的入門門檻有點高,這些引人入門的作品,也就顯得相當學術和高端。
有沒有用,當然是有的。寫作的領域,認得清理論,能夠辨識和體認別人的水準和自己能夠去寫,完全是兩回事。雖說是入門,但當初也是交了錢跑去北京,在大雪天裏聽了一周的羅伯特·麥基的《故事》的講座,獲益匪淺。
在寫作實踐上,我也走過了非常繁複曲折的道路。編輯、記者、創意文案、編導、編劇……等等等等細分類型職業都做過了。大概,現在不大可能有比我更全面的作者吧。而且,在這些寫作、工作的過程中,也掌握了相當多的其他技能,有許多和其他的表現形式去匹配、結合、融合的嘗試,大大推動了我對於各種媒介的思考和體認。
對於網文,我也是這樣的態度。我最初是2001年開始嘗試着寫網文,斷斷續續,純粹算是寫着玩的。後來,到2005年開始寫《數字生命》(已經被404了),才算是進入了網文的職業圈子。我一直覺得,是網文這樣的形式、平台,給我提供了在寫作上進行更多嘗試的機會,是一個在敘述、表達上更充分和自然的界面,它大大革新了傳統的作者和讀者的交互方式,在行文的習慣、速度、情節設計上,有了相當多的創新的可能。
只是可能。我自己並沒有將那些可能一一付諸實現,這些年來,看到的許多網文,也似乎並沒有做太多這樣的嘗試。歸根到底,網文還是迅速從一個寫作和交互的形態,變成了一個工作輸出的形態。
所以,我幾次因為其他工作而離開網文圈,也沒覺得什麼可惜的。雖然經濟上算算損失是不小,或許一路寫下來,應該比現在好些。但是,本來就志不在此,網文領域,除了少部分作者作品,畢竟,大部分的東西都是工業製成品而已。
14年到15年,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講課的時候,我把這些年累積下來有關寫作的思考整理出更偏向於技術實踐的《創意與寫作》的課程和訓練體系。課程更偏向於寫作的“技巧”層面,格式和基本邏輯層面。也就是說,在“心體技”三位一體中,涉及跟多的是後面兩個環節。後來,自己的小公司成立,在公司框架下,將這部分課程的難度和理論密度提升,再補充了部分世界觀建構的課程,做了兩輪對公司內和夥伴公司、有業務聯繫的合作方開放的課程。效果還不錯。
整個課程的核心,其實是有關如何從寫作目標出發,建立思考邏輯和基本框架,然後如何去把東西有效率地寫下來,並且避免很多基本的表達問題。我覺得,寫作是可以訓練和培養的。通過有效率有方法的訓練,通過閱讀和對閱讀成果的學習體認,至少可以把寫作基本能力提升到及格線。或者,比及格線略高那麼一點。到了65分水平,差不多也就有了基本的文體自覺了。
而後,就是漫長的依靠努力、依靠天賦、依靠氣運、依靠時機的過程了。最核心的是:依靠痛苦。我就不解釋什麼叫做“賦到滄桑句便工”了。
一個作者想要全方位強大,閱讀量、思考深度、寫作的訓練量、日常觸及到的各種材料的質量、知識和創意的積累和管理方式等,都只是寫作一個作品的前置基本條件。在寫作一個作品的時候,基礎的三觀、作品的立意和立論、故事建構、材料採集梳理和選擇、結構、敘述方式、對閱讀體驗的管理、檢討自己是不是具備改類型該題材該方法寫作的基本能力等等,每個環節都需要深入和縝密的思考、檢討。這些,還是在有充分的字詞、語法和常識掌握的基礎上來進行的。
我反思自己那麼多年寫東西的經歷,覺得自己的文體自覺這關過得還是蠻早的,大概03,04年的時候吧。但之後那麼多年,我充其量也就是在65分基礎上,提升了不到10分。要我說現在綜合寫作能力,大概,平均72,73分。有良好狀態和表現的時候,大概能衝擊80分。也就是這個樣子了。而文筆,大概是我最弱的一環,現在還在65分基礎線上徘徊。誇我文筆好的,請檢討一下你們自己平時看的都是什麼玩意。
到了17年底,才終於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仔細想來,最初這個想法是被《重版出來》這個日劇所激發的。《重版出來》講述的是漫畫編輯和作者的故事,燃不燃的是另一回事,但是,其中許多有關於作者、編輯們的互動和心態的轉變,可以說真正觸及到了創作者的許多核心要素。真的是很讓人觸動。而後,陸陸續續又補了《編舟記》《爆漫王》之類的東西。到了年中,哪怕是衝著石原里美去補看了《校閱女孩河野悅子》,卻也看到了其中描述的諸多作者的心路、類型和變化,感觸不少。別吐槽我看日劇日漫之類的了,看看國內有啥能讓我看吧。《傲嬌與偏見》我還是衝著其中諸多熟人去看了,然而,有人真覺得迪麗熱巴和真正的作者有一毛錢關係么?
再之後,還是看番讓我有了決心要寫。看的什麼?《三月的獅子》原來,一個人的成長上,能有那麼美的沿途的風景,能有那麼些微的感動、感觸、接受與疏離。“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倒也沒錯,但是,這沿途上,也並不是瞎的聾的。
但是,這些東西,只是積累了不少感觸和想法,並未觸及一定要寫和怎麼寫這個東西。大概,對我來說,寫這種東西,主題太沉重和深刻了。一直到12月,忙到完全不想寫策劃了聊商務,各種逆反情緒下,抽出了不到10分鐘,寫了如下這個簡短的設定:
————————————————————————————————
說好的文學少女呢?
設定:
仆街作者岳清言為了趕deadline,連續工作了將近100個小時,終於過勞死在了鍵盤上。而這恰恰應了他自己的flag:仆街作者死在鍵盤上。
由於flag太過稀有,岳清言得到了一個最為難得的機會:重生並和浮士德簽署條約,將靈魂和作者這一職業徹底綁定,成為靈魂作者。
從這一刻開始,他必須要寫作一個又一個故事,可以是不同文體形態。而每次寫完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都會經過浮士德的評估並經受市場、讀者的檢驗。作品的好壞不同,他可以從作品中的角色身上獲得一個隨機技能。
比如,如果岳清言寫了《老人與海》,那麼他就極大幾率學會捕魚、船隻駕駛、獵鯊中的一個,也很有可能獲得死魚身上的技能“游泳“和”不腐“。技能的來歷無比隨機,但還是有跡可循。由於這個重生的位面和原先位面不同,岳清言的靈感或許會和原先位面的各種作者的想法重合,在這種情況下,他有可能從作品的寫作中獲得來自作者的技能,那就更加隨機了。所以,岳清言如果寫作《老人與海》,也有可能獲得的技能是”酒量“,”獵槍射擊“。
正面的技能獲得必須通過完本作品,如果爛尾,則是隨機獲得負面被動技能一個。比如,如果寫《了不起的蓋茨比》爛尾,岳清言有可能獲得的負面技能是“抑鬱症”“卡文”。這種合約,充分說明了“寫作有風險,入行需謹慎”。在這種壓力下,岳清言就算再怎麼樣,也不敢爛尾或者挖坑不填,不然,後果到底是什麼,他完全不知道。
在一開始的自由創作階段結束后,浮士德則開始了對岳清言的進一步要求:命題作文。
命題作文包括限定題材、限定主題、限定歷史背景、限定角色、限定文風等等。如果岳清言無法達到作品最基礎的質量標準並完本或者完成故事,同樣會受到相應懲罰。而且,這種懲罰是疊加在無法完本的隨機懲罰之上的。
於是,提升能力,增廣見聞,體驗更廣闊的人生,並獲得更好的寫作素材,就成了岳清言的生活主題。而越是成為一個有力量有名望的作者,岳清言就越是發現,寫作是如何在和自己的內心作戰。
————————————————————————————————
是的。最初,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說好的文學少女呢?》,也考慮過寫成輕那種一冊冊樣式。不過,因為還是需要有一個方式督促自己寫作,這才寫了個開頭就扔到了網上。反正,和起點還有長約呢。起點編輯部,真是熟人太多了,雖說是完全沒有準備,最近N本書這是唯一一本不是提前簽約的,但反正也就這樣了。
寫這本書,哪怕是走簽約上架整個流程,在我看來也無非是走流程而已。其他的,真沒什麼期待,既不是成績,也不是讀者反饋。因為我想通過作品多說說行業,其實,還是期待能有些作者來看。行業變成現在這個狀態是怎麼個情況,平台的邏輯、IP轉化的邏輯、業務流程邏輯、資金鏈條邏輯、影視公司的決策邏輯等等,到底都是個什麼狀況?很多策劃和想法到底是為什麼成立的?一些想法是如何在討論和發展的過程中判斷可行性,然後被採用或者放棄的?……當然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工作和項目,但是,這些,我貿然闖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沒人給我講。我想,大概現在這種狀況也不會有太多區別。
寫《完本之王》,從書名開始就是立flag,可想而知我寫作的狀態多輕鬆隨意了。封面反正是起點配發,我也不挑剔。至於成績,編輯很給力地排了不少推薦,目前我也不知算是好還是不好。離開幾年,對網文平台沒什麼了解,也就是平時看書而已。反正,“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隨便吧。
一方面,這本書用網文來探討寫作本身,不希望太嚴肅,也不希望太輕鬆了。寫標準網文路數,別說我寫不來,就算我寫得來我也不會這麼干。太沒意思了。我希望透過《完本之王》傳達給讀者的,是理念、方法和一些未必正確的對行業的了解。而不是“爽點”。說實在的,我從沒理解過“爽點”這玩意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這麼稱呼,為什麼會變成現今這種狀況。
從網文的角度,這大概是我的倒數第三本網文吧。倒數第二本有一個開頭,六十多章的樣子。最後一本,有了想法和基本故事,甚至在後台搶注了書名。寫完這三本,網文就再也不是我的工作內容了。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有什麼關係呢。我又真不靠網文過日子。
現在,書的收藏是20000多,就算按照收訂比10:1,那也就是2000訂閱,摺合千字稿費差不多30。以我一個月20萬字不到的更新量,加上各種福利啥的,也就不到一萬。這還是理想狀態哦……我的判斷,這本書一個月不知道能不能有3000都成問題。
能幹啥呢?作為一個居酒屋基金,寫完了稿子可以出去附近的小館子吃點小菜,喝點酒,捧着kindle看書就行了。
另一方面,我本身設定的讀者就是對寫作和閱讀有興趣,對內容行業有興趣或者是有業務關聯,有基本的閱讀積累,有基本的閱讀品質,除了網文至少也看點別的。如果對泛娛樂行業有了解或者就身在其中,那或許有些方面會有更多共鳴吧。至於其他各類被小白文搞壞了口味的讀者,不理解、不伺候、不縱容。還是那句話,我又沒求你們看。作者在讀者眼裏分三六九等,讀者在作者眼裏也一樣分三六九等的。我就是擺譜了,擺架子了,耍橫了,你又能拿我怎麼樣。“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對你我都適用。一個滾滾而來的大時代,無非是誰碎得徹底點誰還有個囫圇而已。
一直到現在,我都記得當年在現當代文學課上,倪文尖老師說的:文學就是不合時宜。當時,其實是不大理解的。而隨着年齒漸增,對這一點反而越發有了體會。當日常生活是如此無聊的時候,寫點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東西來樂呵一下是不合時宜;當周圍是一片繁花似錦的時候,寫寫凄清冷落也是不合時宜;當很多人覺得寫作、閱讀只有一種樣貌的時候,寫點不一樣的,不也是嗎?
其實,我挺不願意用小白讀者這種字眼的,讀者就是讀者,看完了喜歡或者不喜歡,繼續或者放棄,都是個人自由。而被讀者們成為小白作者的,我或許也不怎麼看他們寫的書,但我真的知道他們有多努力。
在讀者群里,我說過,寫作領域,專業和業餘的差距,比任何讀者想像中都要大。你看着覺得有了這種點子我也能寫的東西,其實完全不是。不信的話,網上找個別人逆推的大綱,試着自己寫寫看《慶余年》《贅婿》《希靈帝國》《修真四萬年》《放開那個女巫》……所有故事和材料都給你,你也寫不出來。一直想對整個讀者圈說:覺得好看就看,看正版;覺得不好看就滾,別嘰嘰歪歪。
閱讀是什麼?除了愉悅,至少我自己還是想通過閱讀獲得點什麼的。知識、經驗、常識、情緒體驗、經歷、方法……各種各種。它能帶給你我的,遠不知識佔據你一個碎片時間,讓你去看看那些支離破碎的“爽點”而已。只要閱讀能夠持續提供那些你不管注意到沒注意到,比爽更深刻一點的東西,它就不會是投資人眼裏和短視頻、小遊戲對標的佔據狹小時段,可以快速展開使用的娛樂產品而已。這個行業,除了錢、利潤之外,更多是依靠着意思、意義支撐着的。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而對於閱讀、文學、泛娛樂這個市場,其產生、興盛乃至於變了味道,都是因為作者、各領域的創作者、運營者、讀者。以前研究文學領域,只要研究閱讀平台,作者、讀者。但現在,想要去洞見整個行業的脈搏,看這個行業為什麼、怎麼樣和將要去到哪裏,則需要看許多公司的年報、國家和各地的政策、乃至於M1M2市場流量……業內人都知道,這個行業有點了不起了。
希望,你我,都是這個了不起的大時代中,不那麼快被淘汰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