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天人三策(上)

第一百一十七章天人三策(上)

題記:接下來這三章,讓人看着就覺得累,但要是你要了解儒家對後世的影響,建議還是看看吧,我不是什麼專家,只想普及一下相關的內容,請不要太認真,最好磚頭還是免了!

董仲舒(前179—前104)廣川人(今河北衡水),年紀不大就專研《春秋》,主要是研究《公羊傳》。

先普及一些常識。《春秋》為孔子所著的編年體史書,孔子一生堅持“述而不著”的原則,但不知道為什麼居然突發奇想寫了本《春秋》,也有人說這是孔子整理的魯國的一些史官的歷史記錄,並非他自己寫的。但是不管怎麼樣,孔子有言: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春秋》理論上應該是他老人家的手筆。但是《春秋》寫的有點怪,雖然是在描述一些人物、事件但是背後卻隱含很多老夫子對一些看法在裏面。具體是什麼樣的看法呢?簡單來說就是後世極力挖掘並成為道德甚至法律的準則:春秋大義。

由於,《春秋》在記載上極為簡單,為了更豐富的展現當時的事情,就出現了《左傳》,算是《春秋》的補充教材。但《左傳》只是把當時的事情描寫的更加詳細了,雖然文采飛揚,卻沒有仔細說明老夫子的“微言大義”,所以,後來就出現了另外些輔導讀物,流傳下來的只有《公羊傳》和《穀梁傳》了。這就是通常說的“一經三傳”。其實應該說是“一經五傳”的,可惜另外兩個都失傳了,後來也有很多人繼續修傳,但影響力要小的多。

這兩本輔導讀物,都是採用問答的方式來展示老夫子對待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的看法,主要的行文方式就是:為什麼這樣啊?是因為······。

既然是後人揣測老夫子的寫作的真實意圖,有個問題就擺在了面前: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所以,“公羊”學派和“穀梁”學派就開始干仗了。但是,公羊學派的猛人比較多,最終佔了上風,所以成了後世的官學,這時候,《春秋》已經不重要了,老夫子也不重要了,《公羊傳》反而成了儒家的代名詞,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就是獨尊“公羊”學派的觀點,再說白了就是董仲舒他老人家的“公羊”學說,而這居然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繼續的影響着。

但是董仲舒那時候老子的學說正在盛行,他學《公羊傳》並沒有把它當成吃飯的本錢,相反《公羊傳》正是由於他才橫行中國數千年,當然後來公孫弘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那個年代,學問基本都是口傳心授的,老董同志也不知道是和誰學的“公羊”,唯一能查到他師承的就是《孝經說》記載:“子夏傳與公羊氏,五世乃至胡毋生,董仲舒”。

在景帝年間,董仲舒被召為博士,傳授五經,他教書的方式有點特別,就是不給你面見,每次上課自己都坐在個帘子後面,同時,還讓老的弟子教新的弟子,弄得很多學生連他長啥樣都不知道。但他自己也創造了一個記錄:三年一心研究學問,“目不窺園”。真是讓人佩服,同時他嚴格遵守儒家禮儀,進退有度,所以,很多人都把他當成典範。

此次,劉徹的現場招聘會,董仲舒同志也來了,雖然目不窺園,但是這麼好的機會,他當然也不想放過。

既然劉徹玩的是“策詔”,董仲舒也就來個策對。

我們先來看劉徹的問題:各位青年才俊啊,我聽說三王武帝的時候大搞改革,創作流行音樂,也沒見幹什麼活,居然天下大治。可是到了夏桀,商紂時代,王道完全被敗壞,人們的思想也很難被扭轉過來了。後來,用了五百多年,通過無數代的努力,直到后王才好不容易把頹廢之勢給止住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人們丟掉了當初好的傳統,還是老天爺發了脾氣?各種災異出現是為什麼呢?我想把國家弄成·····,你們看怎麼辦呢?

第一策主要是“天命”和“性情”問題。我們看董老先生的回答。

董仲舒就說:大王就是高明啊,一開始就問這麼高深的問題。我讀《春秋》很多年,那裏有很多記載,哎呦呦,真不得了,還真有天命存在。災異就是老天爺與人的對話,很是可怕哦。國家如果失道,老天爺就會降下災害來警告一下;人間的統治者一看:這都什麼呀,不就是警告,老子毛都沒少一根。可是老天爺是公道的,當他發現口頭警告不起作用,就毫不客氣的降下災禍,來個黨紀處分。如果,人間的統治者覺得處分就處分吧,只要黨籍還在,老子還可以東山再起,怕你個毛。這下老天爺就生氣了,後果當然很嚴重,你丫的給臉不要臉,接下來就有更大的災難了,不但黨籍保不住,包二奶的事也會被揪出來,還可能吃官司。但是,老天爺還是很厚道的,只要人君鬧的不要太離譜,他還是願意罩你的。其實,老天爺的要求也不高,只要你少喝點酒,少泡點妞,時刻想着有道存在,實在無聊的時候,就修行一下,老天爺自然就高興了,這就是“天人感應”,天和人可以互相感應,互相影響。

那麼道是什麼呢?

董仲舒知道,現在天下人都整天“道可道,非常道”聽的人耳朵都起老繭了,所以他直截了當的說:這個道啊,也不是那麼玄乎的東西,其實就是通往理想王國的高速公路,每隔三五里的就是仁義禮樂等收費站點。只要你駕駛技術過硬,按公里數繳費,也就可以了。孔子不是說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老天爺罩不罩你,關鍵看自己。

那麼祥瑞是怎麼回事呢?

他說:老天爺看你順眼了,想讓你稱王了,就必然會出現一些無法解釋的靈異現象此即“受命之符”。如果“天下之民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尚書》不是有記載:周武王要討伐紂王的時候,兵渡盟津,有白魚跳到了他的船上;還有,周武王屋脊上着了火,燒着燒着就變成了紅羽烏鴉。這就是三代受命之符。祥瑞不是憑空產生的,這是老天爺對你的肯定。孔子不是也說“德不孤,必有鄰”,就是這個道理啊。

那麼災異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這個災異當然也不是憑空產生的,他認為這是“廢德教而任刑罰”的結果。刑罰不中就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氣聚於上,上下不和,陰陽之氣就不會協調,陰陽失調就產生妖孽,於是災異就出現了。啊呀,其實啊天瑞與災異雖是老天爺的旨意,都是根據帝王的所作所為作出的應答。

老天爺的事說完了,那就說說人吧,不是天人要感應嗎,什麼樣的人配感應老天爺呢?老天爺也不能整天平白無故的罩你吧。

於是,董仲舒拋出人性善惡問題,他說:命是掌握在老天爺手裏的,全看他搞不高興,但是人的性情卻是可以改變的。當然,人民的好壞善惡全在你皇帝老兒的所作所為了。

那麼當務之急該怎麼辦呢?

董仲舒就毫不猶豫的扯起了《春秋》這桿大旗,提出“法天”、“正始”、“教化”、“更化”這四項基本原則。

他說:老天爺最看重的就是陰陽了。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陽主要在夏天活動,使萬物生長;陰主要在冬天活動,不動聲色。所以,我們只要觀察一下老天爺的臉色就知道他老人家喜歡用德不喜歡用刑的。所以,相應的,人間統治者也該以德為主,以刑為輔啊,說白了就是“以德治國”

關於“正始”,董仲舒接著說:我還沒有把《春秋》開篇的大道理說完呢!你看《春秋》第一篇是“魯隱公元年”,這一和元是怎麼回事呢?一啊,就是萬物的開始,元呢,就是大,這裏可暗示着春秋的中心思想啊。所以,君主要先讓自己正心,然後才能正朝廷,再然後才能正萬民。這樣以來,大家都上了正道,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了,祥瑞才會接二連三的降臨,這就是王道的景象啊。

然後,老董同志開始轉折了:現在皇上你花好月好,可老天爺為什麼沒有感應呢?這都是因為教化這個工作沒搞好,老百姓沒有走上那條高速公路,就知道追求利益。你看古代聖王都知道教化的重要性,所以在首都建大學,在農村建小學,不時還搞些希望工程之類的。所以,那時刑法雖然很輕,可犯罪的人卻很少,這就是教化的作用啊。

然後,董仲舒理論聯繫實際,展示了“更化”的重要意義:你看秦朝搞的那套,完全是以法治國,把天下都搞壞了,14年就Gameover了。如今,咱們大漢接下了這個爛攤子,唉,這攤子真夠爛的,完全是爛泥糊不上牆。弄的如今是“法出而奸生”,這都是因為當改革而沒有改革啊。眼瞅着咱們快迎來了80周年慶了,老辦法也該換換了,這不是也要與時俱進嘛!

真不容易,終於把董仲舒的第一策給翻譯完了,我將就着翻,您也將就着看。

但是回過頭來看,天人感應這種神奇的理論好像不是儒家正統啊,人都是追求利益的,好像是荀子他老人家“人性本惡”的思想哦。一句“魯隱公元年”真的這麼有這麼神奇的含義嗎?

反正劉徹同志對這個非常的喜歡。《論衡》說:“孝武之時,詔百官對策,董仲舒策文最善。”《史記·孝武本紀》說“天子覽而異焉,乃復冊之。欲盡消夙疑而甘心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風煙大漢四百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風煙大漢四百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七章天人三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