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朝覲

10.朝覲

確切的說,商恪並不是丞相,丞相這個稱呼是比干自己給他加上去的。

在大商的官制中,是存在“相”這麼個職位的,此職又稱“保”、“尹”,協助商王決策,但是並不常設,畢竟有哪位王願意將自己的權柄分給別人?

但是沒有了相,依然要有一個人作為百官之首。

“師”是文武兩方面官職的統稱,武官之長稱師長,文官這邊,則是掌管禮樂的官職,分太師和少師,太師為長,少師為次。

商恪是少師,掌禮樂,在朝中任職的內服官中地位尊崇,因此在比干看來,他的地位可以說是相當於後世的丞相。

如果商恪是一個明事理的丞相也就算了,可是作為舊貴族的代表,他非常的頑固,讓比干不知道在暗地裏畫了多少次圈詛咒他。

商恪的年紀放在後世自然不算大,但是在這個時代,他已經能準備退位讓賢了。

如果排除朝中勾心鬥角拖後腿的這些事的話,那麼整個工程的進度還是非常喜人的。

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終於把通往朝歌的道路修建成功,遷都的事宜也正式提上日程。

比干原以為這件事很容易就能解決,畢竟遷都這種大事也是需要祝禱的,前些年已經定好了大致的流程,只要他父王文丁祝禱解讀龜甲之後,給出一個“帝若”,也就是“上天允許”的結果就行了,可惜天不從人願,文丁病重。

比干掐着指頭算了算,文丁如今才當了十一個年頭的商王,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倒也不短。

雖然內心並不希望對自己很好的父王崩御,但是比干還是在心裏做好了準備。

文丁的病情已經嚴重到不能進行祝禱,中朝的內服官們也都做好了王位更替的準備。

子羨是一早就被立為太子的,文丁病倒之後他主持朝局,倒也沒出什麼亂子。

比乾乾脆就常住到了王宮之中,他和子羨是王后所出的嫡子,其餘的弟弟們,除了一個胥餘年紀和比干差不多大以外,都還是孩子,也幫不上忙,就連消息也只是知道的迷迷糊糊。

文丁崩御那天,文丁、比干以及其餘的兒子們都被喚到了他的床前。

他生了那麼多個孩子,自然不僅僅是為了開枝散葉。

大商現在走到了一個岔路口,文丁需要足夠的人幫助他,文丁的這些兒子們,作為子羨的王弟,是他天然的助手,而且他們多數年齡都還小,只要子羨悉心教導,不愁這些王弟們不和他同心。

和先王武乙死在出征的路上不同,文丁是在王宮之中崩御的,他的子孫們清晰地看到了他臨終之前的表情。

大商的官制規定了大商的職官有兩種,一種是在中朝任職的內服官,也就是朝堂上的這些大臣們,還有一種就是王畿之外的外服官,作為各方國的首領的侯、伯就是典型代表。

這些方國首領雖然名義上是大商的外服官,但是許多都有不臣之心,典型代表就是西岐那邊的周部族。

文丁臨死,都是帶着對方國作亂的憂慮離開這個人世的。

文丁崩御以後,子羨正式登上了帝位,號帝乙。

作為一個後世的靈魂,比干一直以來的稱呼其實是有錯誤的地方的。

夏朝稱呼他們的統治者為“后”,商朝稱為“帝”,一直到周朝,才降格,改稱統治者為“王”,所以說,對商王確切的稱呼應當是商帝。

大商認為“帝”是他們的祖先,歷代先帝崩御后是“在帝左右”,充當天上與人間溝通的橋樑。

既然死後為神為帝,那在人間時,稱呼便是帝某某,譬如先帝文丁的確切稱呼就應當是帝文丁。

商王的帝號是根據他們的生日的天干所取的,在帝乙之前,有過好幾位在乙日出生的商王,為了以示區別,就在日名前頭加上大(太)、中(仲)、小等字,最近一位就是帝乙和比乾的祖父帝武乙。

等到帝乙去世之後,又有一位乙日出生的帝王繼位,那帝乙這個乙字前頭也會被加上其他的字,當然,現在的帝乙只是子羨專屬的名號。

如果大商還是在帝辛時期滅亡的話,帝乙也等不到自己的乙字前面加字的那天了。

當然,不管怎麼說,大商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篇章。

根據文丁臨死之前的命令,少師商恪升為太師,比干改任少師。

商恪是太師還是少師都改變不了他隱隱是群臣之首的現實,所以文丁的主要目的還是給比干這個次子陞官,讓他好好匡扶子羨。

文丁崩御、帝乙繼位,外服官們是需要來殷都朝覲的。

外服官除了侯、伯之外,還有為王朝服役的男、守衛邊境的衛,他們是大商用於抵抗外族同時牽制諸侯方國的主力。

作為周部首領的姬昌也在,同時還帶了他的世子伯邑考。

當然,現在的周世子還不叫伯邑考,“考,老也”,這個字兒是對長輩的敬稱,一般都是用在死人身上的,姬昌再怎麼樣也不可能給自己的嫡長子取一個“姬考”這樣的鬼名字吧?

所謂的伯邑考,是後人給他的尊稱,最起碼最後那個考字是尊稱無誤。

伯,是排行,所以姬昌的長子正兒八經的名字應當是姬邑。

當比干看到周部傳上的信息上寫的西伯姬昌攜世子姬邑朝覲的時候,整個人都懵逼了一會兒。

等會兒,姬邑是個什麼鬼?

當年他和商容一起去加封季歷的時候,負責招待的姬昌曾經介紹過他的子嗣情況。

然而在對人介紹孩子的時候,這個時代有加上排行的習慣,所以比乾冷不丁地在聽到“伯邑”兩個字的時候自動地加上“考”還是很有可能的。

雖然能夠想明白這到底是個怎麼一回事兒,但是比干還是不能接受傳了這麼多年的伯邑考居然不是這人的本名。

講道理,他曾經真的以為姬昌的長子叫姬考,還沾沾自喜地認為自己特別聰明來着。

感覺臉都被打腫了呢!

雖然已經知道了伯邑考正確的名字不應該是這個,但是叫了這麼多年,比干也習慣了,只要不是需要叫這人的名字,心裏他還是繼續稱呼“伯邑考”這三個字。

姬昌來殷都安陽朝覲新王,還特意拜訪了比干,神色之間言笑晏晏,彷彿完全忘了當初他父親季歷是怎麼被大商弄死的。

真要論起季歷的死因來,比乾和姬昌毫無疑問有仇,還是大仇。

姬昌偽裝得好,但是伯邑考的表演能力就沒有乃父那麼強大了。

雖然他儘力掩飾過了,但是偶爾還是會有憤恨之情顯露出來。

這也難怪,季歷死的時候,伯邑考早已經出生了,作為嫡長孫,他一定很受季歷疼愛,如此,不能完全掩飾心中的情感也是正常的。

既然連比干這裏都去過了,姬昌自然還在安陽城中拜訪了其他人。

就算沒有確切的證據,比干也能說上一句姬昌其心可誅。

外服官們來都城朝覲的日期不定,像姬昌這種,帝乙想找個由頭留他個一年半載的不容易,容易遭人詬病,想早點趕他走卻是容易的很。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方國首領都不受待見的。

像是攸國的攸侯、鄧國的鄧侯等,他們都是子姓諸侯,又不是內服官,他們的封國是作為大商的屏障存在的,再加上一向忠於王室,所以很受看重。

內服官中,除了像飛廉他們家這種在大商滅夏的時候加入大商官職的卿士,其餘的卿士,也就是高級官員,或多或少都能和商王室扯上親緣關係。

大家都是子姓,內服官們和王室的親緣關係,與多數算起來是在商湯時代分出去的子姓方國諸侯比,自然要親近許多,但是他們在中朝反而是讓商王覺得束手束腳的時候居多,所以反而是不常見的外服官中的子姓諸侯受待見一點。

歷代商王都有過對外征戰,無非是次數多少的問題,帝乙如今初繼位,但是心思已經不知道轉了多少回了,他留下攸侯、鄧侯、權侯等人,也有到時候聯合起來一起出兵的意思。

比干腦海中依然清晰的資料庫里,倒是有攸侯喜的存在,他在帝乙時期的多次征戰中都出過力,後來也為帝辛所重用,牧野之戰爆發的時候,這位還舉兵勤王去了,只可惜大商最後敗了,攸侯喜也不知所終,估摸着應當是死了。

簡而言之,子姓方國的這些諸侯,還是可以信任的。

一次大朝覲就解決了幾個問題,帝乙的心情很不錯,而且他已經開始着手準備遷都了,等到先帝完全下葬以後,就可以進行祝禱了。

可惜天不遂人願,還沒等帝乙反應過來,這幾年養精蓄銳的周部在姬昌的帶領下就開始攻打大商了,邊境的衛損失慘重。

子干日記:

本寶寶還能再說什麼呢?

作為一個大商王族,一句mmp送給姬昌,謝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行有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天行有常
上一章下一章

10.朝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