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剪影――《秦時明月》引發的雜感
文化的剪影——《秦時明月》引發的雜感
引
鄙人無非是某理科宅人,而既好理且好文,對動漫還有那麼一點想法。
上面的話實際是吸引大家來拍我磚頭的。
正因為不是英雄不是大師,就敞開地說點自己的思考。
話多了,開正文。
能看下去的希望能與我交換寶貴的意見,看不下去的話……就頂一下吧……
概述
一部作品往往是毀譽參半的,這由事物的兩面性決定。好的作品更是如此。
如果是反響一般的東西,大概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群眾熱心參與讚美和找茬,這兩個面的容量相對就要小的多。
老實說《秦》最早是一部讓我感覺到驚奇的動漫作品。
似乎技術還不完善,似乎劇情還有瑕疵,似乎無論如何仍然比不上我即便是作為一個近乎動漫門外漢的存在也曾經聽過名字的那些動漫。
但是它就是吸引了我。我覺得當年看《千與千尋》《風之谷》或者是時下依舊熱的火影,可能是振奮震撼或者激動,但也都不曾有這樣的感覺。
呃,還有,大概我是一個不能理解許多人所說“內涵”的人,比如《空之境界》……
好吧,我扯的實在太遠了。
但是我在《秦》當中究竟看到了什麼呢?
我想,大概是那些湮沒在唐詩宋詞元曲或者是明清小說等等長久以來被視作傳統文化之精神的藝術之下的,來自那個更早的,思想開放奔流的年代的迴音。
有一位大蝦給我曾經文章的留言很觸動我:我們總是沉浸在唐詩宋詞中,太久了。
這不是偏激不是埋怨也不是哀嘆,而是一種也許算另類,但是至少有意義的思考。
我也許說的過於絕對。比如我自己就問自己了:你忘了《論語》和《詩經》啦?想什麼呢?
但是我個人的感覺是,儘管我們的厚重的文化符號已經多到了把手指頭和腳指頭放在一起掰都算不過來的東西,還是有很多被我們遺忘了。
諸子百家的春秋戰國,或者說是先秦時代,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我們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一個重要源頭,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大概是直到近幾年來才開始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當中。
我個人認為,如果說王立群和易中天這些嚴肅學者在《百家講壇》的講座讓中國社會的許多成年人開始重新關注那個偉大時代,那麼《秦》就是在青年和少年圈中做同樣的事情。
劇情與內涵
當我們冷靜地坐下來討論關於《秦》的一切,我們得到的結論是,這個部分是整個作品的骨架和靈魂所在。
哦,對了,每集開頭都寫着“歷史為骨,藝術為翼”來着。
《秦》藉著溫先生一部未完成的小說,緩緩地為我們描述出一個偉大思想交匯碰撞,並且讓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能夠為之自豪的時代。
在那樣一個遙遠的並且不算長的年歲里,對整個中華民族影響最深的思想相繼產生。即便我們到後來有了最讓現在的我們感覺響亮的漢風唐韻,那依舊是一種延伸。
自從漢代之後中國的思想價值體系幾乎就沒有跑出過儒道釋三家的相互交融摩擦與伸展,然而,暫且把屬於僧人們的佛教放在一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兩千年統一的歷史,中華民族仍然多數時間躺在那個思想解放時代的遺產上。
何況如果不是墨家對人自身修養的過於苛刻和對儒家的系統批判讓自己在上層階級的壓抑下很快離開了歷史舞台,中國將在儒家的文化氛圍外擁有屬於自己的理性和邏輯體系。要知道,墨子等墨家學者對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等的研究遠早於西方,他們提出圓的概念早過西方1000年左右。可嘆的是,在近代,我們的中國正是因為缺乏了這些,而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悲情。
再何況如果沒有漢儒董仲舒一個“獨尊儒術”的建議,也許中國人偉大靈活的智慧也不會如此早地在自身催生出的壓制技巧下僵化。當然,很多事情都要局限於那個時代的現實需要,但我個人還是認為這樣的一言之堂為日後中華的落後埋下了最大的種子。
儒家的積極入世,道家的清新飄逸,法家的令行禁止,墨家的兼愛非攻,陰陽家的天地之變……無論哪一樣,即便放到現在來看,都是屬於這個世界最偉大的智慧。
要問我為什麼把春秋戰國和《秦》的時代並在一起?一者,二者接壤;二者,我們老實地講,諸子百家的智慧在秦代好歹沒受什麼太大的打擊,始皇帝焚書坑儒,更多是消滅了一些方士和儒生,對整體的傷害沒有想像的嚴重。一個間接的證據是,在漢朝初年,諸如陰陽家這樣在歷史上不是非常強盛的所謂“顯學”門派都依然存在,命題可證一二。
現在回頭來看《秦》。
在《秦》的背景之下,是方興未艾的秦帝國與整個戰國烽煙不息的背影。
故事的劇情似乎很老套:英雄託孤,浪跡俠客,亂世情長,以及橫亘在每一個人面前的一種不可逆轉的悲劇而帶來的感傷。
但在這樣一種滄桑沉重的傳統悲劇美學之下,閃耀的依然是兄弟情,兒女情,以天下為己任的真誠而熾烈的情感;亦有王霸雄圖,宿怨深仇,陰謀陽謀。
我們必須說的是,當一個時代這樣具有人性本身味道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才能取得共鳴。
目前已經播出的前兩部更多地體現在對傳奇的追思和對情感以及恩怨的探討上。
也許對於我們來說,那個聰明智慧,反對戰爭,兼愛平生的墨門對我們每一個現實當中的人而言是如此的遙遠。不過編劇通過對機關的華麗展示,將古人的才智充分地進行了表現。我不得不說,至今,我還在試圖找出合理的動力學解釋……
機關術對於我們來說存在於祖先的古老記述中。無論怎麼樣,我很高興的是,《秦》與之前的《軒轅劍》等在內的許多作品,以自己的豐富想像呈現出了這個偉大傳說。
相對的,墨家的許多思想,也在對機關的用途的探討,以及劇中多次人物的內心獨白中顯現出了一個大致的面貌。
墨家主張“兼愛”。而演化到今天,正是一種“和”。
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也許由於很多原因對HX這個詞語抱着奇怪的態度,但我想說的是,這正是我們民族的無數先哲畢其一生追求的天地與人的統一境界。而相比於西方充滿征服意味的哲學而言,我們偉大的東方哲學早已經無數次得到自然與歷史的證明。
在近代中國最黑暗的歲月里,先驅們得出中國文化存在不足落後的結論,於是一直延伸到現在,我們仍然因為曾經的知識分子與億萬人民大眾共同拋棄傳統文化而正在失去自己的坐標。誠然一個民族當處於落後的時候必然會處於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去追尋領先於時代者的腳步,但正如同被風吹向遠方的種子最後仍然要紮根於土地當中,文化不論對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而言都是一種接近永恆的沉澱。正是因為大樹有粗壯的枝幹,上面的樹葉才能有所依託;而文化對於人而言,更多的時候象徵著永遠的精神港灣。
扯的遠點了——很多人總是說我們要學習美國學習日本學習韓國……等等,但我們是不是應該自己向自己發問:我們是否做好了自己?我們的東洋近鄰幾乎把我們的歷史上的先進文化盡數學去,然後發揚光大。我們尚且沒有做到,何況是去學習別人。我並非在這裏對文化做出主觀的評價或者比較,但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傳統中有許多智慧,也許我們根本沒有什麼感覺,然而卻是對我們最為重要的,也是適合於整個世界的。
再說情感方面。
我被《秦》所吸引,很大的程度上正是由於其中對感情熾烈而深沉的描繪。
有些情感需要的是短暫激烈的衝突,譬如小高對大哥荊軻的感情,或者是衛庄與蓋聶之間的恩怨糾葛。中國傳統俠客之間的情誼或者仇恨,往往在劍鋒之上鑄就。
有些情感是歷盡傷痛之後恬淡自然的快樂,比如三個小主角之間快樂的嬉戲與朦朧的好感。那正是孩子們所擁有的最寶貴的意識,無論在世界上哪個地方都一樣。
有些感情,比如聶蓉之間的似有似無的愛,在一個紛亂流離的時代映襯下頓時成為了令人唏噓的悲劇。這種情感表面不露痕迹,如同山間的溪流一樣靜靜流淌着,生長着,一直到最後的最後,在離別生死之間以滄海巨浪一般暴烈地在沉默中突然爆發出來。
我看到過一些評論說聶蓉之間的情感似乎來的過快。我個人的想法是,《秦》在情感描寫上更加貼近中國傳統的含蓄而悄無聲息。有很多看似普通的鏡頭描寫,實際上正是人物情感的積累、轉變與升華的過程。
在這方面,我感覺很多同人文拿捏的非常到位……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段沉默的感情正是因為愛的太深甘願付出和奉獻的真正體現。
說到反派……哦,很多人已經糾正過這個說法。在一個每一個個體的命運已經不能由自己控制的年代中,每個人都在走向自己預定的結局,也許就不存在真正純粹的反派。即便是代表了霸權的秦王,也不過象徵了天下統一的趨勢。
先秦時代不論有過多少欺騙與狡詐的傳說,那更多是國士之間鬥智的結果。如果我們去讀《詩經》和《楚辭》,我們將看到的是,不論是在宗法盛行的北方民族,還是在母系遺風尚存,民風強悍喜好祭祀的南方民族,他們的生活、信仰或者祭祀當中無不充滿了真實的情感與淳樸的呼喚。中國的先民們含蓄,然而不做作,高興的時候放聲歌唱,哀傷的時候也許會藏起但不會故作姿態。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讚頌,對土地的眷戀或者是對壓迫的反抗,對戰爭的控告都是如此的真實。
余秋雨說的好,儒家文化留給中國的人際關係太過複雜導致中國至今都沒走出。很多時候人們都壓抑着真實的自己而生活。也許我們真的需要回到那些古老的故事中,去找回屬於我們自己真正的財富也說不定。
後記
也許以前的某大蝦說的對:我們沒有必要要求一部動漫承載太多。
但我想一些也許笨拙但積極的思考,正是對我們的文化與藝術的尊敬。
但願《諸子百家》能展示真正的思想交鋒,人物的命運不過分喜劇也不過分悲傷……為了方便訪問,請牢記bxwx小說網,bxwx.net,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